然而,熱盛者不宜多吃煎炸辛辣食品,氣虛者則不應肆吃生冷東西,否則消暑未成,反而傷及脾胃。
香港基督教靈實協會中文大學中醫教研中心中醫師李凱平指出,夏季經歷二十四節氣的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等,屬四季中陽氣ABC旺盛之時,兼具「長、熱、浮」特性,即代表此時陽氣ABC充沛,溫度又稿,生長ABC為蓬勃。香港的夏天平均溫度過稿,若陽氣過盛或陰虛火旺者無法透過出汗排出陽氣,致體內積熱過多,亦會出現中暑現象,大家首要注意補充水分。
李凱平表示,香港夏天不但熱,而且雨水偏多,導致暑熱、暑濕二氣為患。他解釋,熱可傷氣,濕則傷脾胃。 體質熱盛、氣虛和濕重人士易出現西醫上所說的急性腸胃炎,腸病毒感染、或中醫上所說的夏季熱(見暈眩、頭痛、易倦等)或陰暑(喜貪涼食冷,反為寒邪所襲,見發熱頭痛、無汗畏冷、腰痠背痛等),此類人士在夏季應特別注意清熱袪濕或兼散寒邪。
熱盛忌濕熱水果
天時暑熱不少人都會選擇吃西瓜、冬瓜、涼粉等食品消暑,適量食用確實能清熱解暑。至于其他在夏季盛產的水果則要小心選擇,必須依據個人體質挑選,要食得其法。李凱平提醒,體質熱盛陰虛人士,在夏天不宜吃菠蘿、榴槤、芒果、木瓜、荔枝及龍眼等水果,因為屬性濕熱,容易令體內積熱不散,進食過量的話,會出現失眠、喉嚨痛、暗瘡、痱滋等上火證候,只宜輕嘗。
李凱平特別提到龍眼,其性味甘溫,備有養陰安神作用,尤其適合陰虛體質者,但體質屬濕人士則不宜進食過量,以免濕滯體內。熱盛陰虛人士除了要小心選吃生果外,亦應盡量避免在盛夏之時吃煎炸、辛辣食品,以免令積熱上升。
至于脾胃氣虛又帶濕重人士由于消化能力較差,李凱平提醒他們在夏天不應過分進食生冷、冰凍食品,例如雪糕、魚生,以免消化時未能將食物轉為氣血,反而聚濕生痰,導致脾胃運轉受阻或令脾胃陽氣受損,增加腹痛、肚瀉嘔吐,甚至急性腸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李凱平表示,脾胃虛又濕重人士除了忌食生冷食物亦要少吃甜食,因為甜食屬甘味,易傷脾胃,攝取過多易形濕氣,積存體內,久而久之遂增加脾胃負擔,尤其幼童更要加倍注意飲食,免落下病根。李凱平強調,濕重人士亦應盡量避免長期置身冷氣環境,或應外加衣服保暖,盡量保持室內乾燥,以及避免淋雨,令寒邪入侵。
李凱平指出,部分人士會選擇購買坊間祛濕茶化解濕重問題,不過濕重人士體質各異,并非每款皆宜,ABC先請教中醫師意見,再因應個人體質挑選合適產品飲用。李醫師認為要消暑解熱,不一定要暢喝凍飲或大吃涼物,他了兩款清熱袪濕食譜︰
(一)茅根馬蹄竹蔗糖水,有清熱、潤肺生津功效,宜選新鮮茅根,因清熱效果更佳。
材料︰鮮茅根一束、竹蔗一斤、馬蹄二両、冰糖少許
做法︰馬蹄去皮切細粒,破開甘蔗,煲內加入所有材料,然后加清水浸過面,大火煲滾后轉小火煲一個半小時即可。
(二)冬瓜扁豆赤小豆生薏米湯,具有健脾、祛濕清熱的作用。
材料︰冬瓜斤半、白扁豆及生苡仁各七錢、赤小豆五錢、蓮子四錢
做法︰冬瓜連皮切成塊,上述材料同放入砂鍋煲兩小時,可加入半塊新鮮荷葉同煲。
(三)蓮子芯茶,具去熱降火和止渴功效。
材料︰蓮子芯少許
做法︰泡在滾水中(因味苦,可加少許蜂蜜)
天灸講求「冬病夏治」
除了注意飲食宜忌外,李醫師指出,固本培元、調養體質,以「治未病」法則來增強抵抗力達致保健壯體效果。中醫于四時養生方面,向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意指借助四季之陰陽興旺,以補充人體所需元氣。由于春時陽生,夏時陽盛,故體內陽氣不足者,尤其是氣虛、虛寒人士以及寒癥患者,可利用夏日陽熱之氣溫養補陽,而天灸療法則ABC能體現此理論,并集天時之利以扶助人體正氣。
醫師會選用特定中藥,將其打成粉末及加入姜汁后,調為糊狀,并在指定日子、通常為陽氣至盛的「三伏天」,將之敷貼于特定穴位上,增加體內陽氣運行,對有寒癥問題如鼻敏感、哮喘或腸胃經常不適人士尤為見效,減少發病。黃譚智媛醫生亦補充指,曾有研究發現,鼻敏感及哮喘病人接受天灸后,于秋冬的發病率有減少跡象,成功體現出「冬病夏治」的治病規律。
圖、文︰香港電臺
香港中西醫結合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