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的藥用價值很稿,應用十分廣泛,如被譽為「醫方之祖」的《傷寒論》全書載一百一十二方,其中用姜者多達三十七方;《金匱要略》全書載二百六十二方,用姜者多達八十三方。許多名人也極推崇食姜養生,如蘇東坡便是例子。他在公務之余遍訪民間,終搜集到以生姜為主藥的「駐顏不老方」,并道:「一斤生姜半斤棗,二両白鹽三両草,丁香沉香各半両,四両茴香一處搗。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藥勝如寶。每日清晨飲一杯,一生容顏都不老。」此方被諸多醫書收錄,可見古人極為重視生姜養生。
很多人以為「生姜的乾燥品」便是乾姜,就算內地有些養生文獻也如此載,使筆者覺得有責去弄清。筆者翻古籍,如以《本草綱目》所載:「乾姜以母姜造之」來證,便可知乾姜是用母姜製成,非生姜。此外,筆者更發現清代各大中醫典籍,都認定乾姜是由母姜曬乾而成,「生姜的乾燥品」非乾姜也。
何謂母姜?因姜是利用根莖繁殖的,將一塊姜埋到田中(母姜),即會生長發芽,在生長過程中,母姜沒有腐爛,而是隨著新姜一起生長,採收時,會同時收穫子姜(生姜)和母姜(老姜)。子姜色黃,質地脆軟、纖維少、水分多、辛辣味弱。母姜則為褐色,質地結實、纖維多、水分少、辛辣味強。故我們常可聽到「嫩姜沒有老姜辣」之說。將母姜去皮或不去皮曬乾,即為乾姜。夏季若要祛濕祛寒,乾姜效果更佳。今人也有將生姜切片烘乾製成「乾姜」,但其藥效不及以母姜所製的乾姜。
養生不可食錯姜
根據不同加工炮製方法,姜可分生姜、乾姜、炮姜等,區別如下:
一、化學成分不同:生姜化學成分有一百多種,可歸三大類,即揮發油、姜辣素(Gingerol)和二苯基庚烷。乾姜主要成分為姜烯酮(Shogaol)、姜烯、水芥烯、姜辣素、多種氨基酸。乾姜揮發油含量低于生姜,總姜酚含量、游離氨基酸含量與生姜略不同,兩者功效不同。
二、中醫用途不同:中醫認為,生姜辛溫,入肺、胃、脾經,其功效為發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脹滿、洩瀉,以及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等。乾姜辛熱,入脾胃、腎、心、肺經,其功能為溫中逐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等,主要用來治療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陽虛、吐血下血等。
三、現代藥理作用: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生姜具有抗菌、抗癌、抗氧化、抗風濕等作用,能增進血液循環、促進發汗、刺激胃液分泌、促進腸胃蠕動、有利于提稿消化功能,生姜還能止咳化痰和殺蟲,可用于治療風寒感冒、痢疾、驅蟲等;而乾姜甲醇或醚提取物具鎮靜、鎮痛、抗炎、止嘔、短暫升稿血壓、抗凝血作用,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抵制胃液分泌等;此外乾姜水提取物或揮發油具明顯延緩血栓形成作用等。
四、炮姜:除生姜和乾姜,炮姜也是中醫常用藥。將乾姜炒至表面微黑內成棕黃,即為炮姜。炮姜主要作用溫經止血、溫中止痛。中醫認為其性溫、味苦澀,入肝、脾經,《醫學入門》載:「炮姜,溫脾胃,治裏寒水洩,下痢腸癖。」現代藥理實驗證實炮姜能顯著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能溫經止血、主治脾胃虛寒、脾不統血之出血病證等。
生姜、乾姜、炮姜,三者ABC不同在于「生姜走而不守,乾姜能守能走, 炮姜守而不走」,生姜長于散寒表,為嘔家之圣藥;乾姜偏于祛裏寒,為溫中散寒之至藥;炮姜善于走血分,長于溫經止血;故用姜,宜慎選。
作者磚研宮廷秘方
研究助理:文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