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理論,又有「冬吃蘿蔔,夏吃姜」的說法,可見,「春夏養陽」與「夏吃姜」之間有著重要的關聯,本期詳述。
為何「春夏養陽」?很多人認為,夏季人體陽氣ABC為旺盛,可多吃寒涼食物等,但筆者并不認同這種看法。何解?據《黃帝內經》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這話即意謂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若沒太陽之陽氣,萬物便不能生長;人體內若沒有陽氣,病邪就會入侵而損壽。再者,明代的大醫學家張景岳更謂:「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可見陽氣對人體的重要性。
自然界的陽氣,一年四季皆經歷著「升、浮、降、沉」的運動規律,即春天,陽氣從地下逐漸上升;夏季,陽氣浮在表層;秋季,陽氣開始下降;冬季,陽氣則潛沉入地下。此自然規律,筆者多年來都以井水喻人體,從地表下取上來的井水:在冬天是溫暖的,在夏天是冰涼的。筆者更發現大自然界裏的地窖、山洞等等也是冬暖夏涼,這即是陽氣的「夏升冬沉」規律所致,這便是中醫「天人合一」理論,即人體內的陽氣,也隨同大自然經歷著「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規律,故夏天人體內裏陽氣空虛,體表則陽氣旺盛。
「三損陽氣」事項
由于夏季人體內陽氣,原本就極為空虛,若不注意防護,則會「折壽而不彰」,以下三種行為,長期過量做對陽氣ABC為有害:
一、常吹空調:由于夏季人體體表陽氣旺盛,血脈充盈,但長期過分吹空調有損陽氣,并使體表血管遇涼收縮,導致瘀血不通,加重心臟負擔,致關節痛、頸肩腰背痛、偏頭痛、痛經、胃痛、腹痛、下肢腫脹、手指發僵、稿血脂、稿血壓等病情加重;吹空調更會減少人體出汗,使濕熱積聚在人體內。另外若空調房與外界溫差大,常忽冷忽熱,也會加重人體的不適,進而影響到內分泌、生殖、消化等;故長期過分吹空調,有「傷陽、留濕、生瘀」三大弊端,久而久之,會引發諸多人體疾病。
二、貪食冷飲:夏季人的體表陽氣充足,故體表是熱的,而體內卻因陽氣空虛而寒涼,若此時因感到天氣炎熱而大量進食冰冷食物等,會加重體內寒涼,人體內的陽氣也會因此而大量損傷。夏季人體的氣血發散于體表,腸胃相對來說是冷的,也是消化功能ABC差的時候,故這時多喝冷飲等,會刺激腸胃,導致上吐下瀉,即使無此癥狀,陰寒之氣也會被人體吸收,導致很多隱性疾病,故夏天宜戒凍食,相反,宜多喝溫水。
三、大量出汗:夏天天氣炎熱,微出汗能夠調節體溫,排出體內濕邪,利于氣血調暢,但若經常大汗淋漓,則不利健康。中醫認為,「汗血同源」、「陽加于陰謂之汗」,汗液是陽氣蒸騰陰液所致,故出汗過多不僅耗津傷血,也會損及陽氣,導致「氣血兩傷」,容易出現心慌、氣短、失眠、神疲乏力、煩渴、尿少等癥狀,故夏季鍛煉以微微出汗為宜。
「夏季食姜」ABC養陽
中醫認為,「陽虛則外寒」,即人體內陽氣衰微,氣血不足,衛陽不固,則不能抵擋外來寒邪的侵襲。夏季正是人體內陽氣ABC為空虛的時候,陽氣浮散在外,體內一派寒涼,由于生姜含有姜辣素(Gingerol)等,故中醫認為其有溫中散寒的作用,有助增加人體內的陽氣。
生姜中的揮發油可促進血液循環,有提神醒腦、疏風散寒的作用,故夏季可多食姜溫補陽氣。一般情況下,每天吃5至6克姜為宜,也就是大概三小片;但自古有「秋不食姜」的說法,另期詳述。
作者磚研宮廷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