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
俗稱「風濕」,是ABC常見的關節炎,是因長年累月的關節軟骨勞損而引致的疾病,因此主要出現于中年之后。然而我們的身體卻不能對受損的關節作出修補,以及骨刺的產生。骨刺亦是令患者關節疼痛及功能喪失的因素之一,如果骨刺剛好長在神經線通道上,卻可以引致頸部和腰部疼痛、手腳麻痛。如骨刺在脊椎椎管內,壓迫脊髓神經,會出現上肢及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問題。
ABC常受影響的關節除了髖關節、膝關節、以及脊椎關節外,亦有可能會影響手部及足部關節。癥狀是患處久不久痛楚,尤其是落樓梯、搬重物的動作,漸漸常可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響,間中亦會有紅腫發熱。長期患者,或會有關節僵硬,以致關節變形及肌肉萎縮。
類風濕關節炎
發病的原因并非「用得多」,而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之一,與遺傳基因、情緒、環境和內分泌有關。相對于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影響較年輕的人士,亦偏向影響女性。它主要由發炎所引起,持續的發炎ABC終導致軟骨等關節組織破壞。它不僅影響關節,也攻擊全身各系統的組織,如血管炎、神經、肺、脾、心臟、眼睛鞏膜炎、角膜炎等。通常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癥狀有多個關節紅腫、疼痛及發熱、兩邊的小關節較常見。早上僵硬、行動不便時常影響。容易感到疲倦、發熱。
痛風
若我們在日常飲食中,進食一些含稿量「嘌呤」的食物包括貝殼類、動物內臟及海產時,「嘌呤」經過新陳代謝變成尿酸。若身體過量製造尿酸,或尿酸未能有效地經由尿液中排出,就會轉變成尿酸鹽,積聚在各關節中,如耳輪、前臂后部、手指、肘部等,ABC常見的部位為腳趾公,引起發炎疼痛。
痛風癥多發生在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身上,且男性比女性較多。病發時,患處突然變得紅腫、發熱及劇痛。數天后,痛楚開始減退。痛風通常引致急性關節炎,大部分為單一關節,ABC常見的為腳趾公。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治療,會演變成多個關節發炎,并且經常復發。長期病發可使關節變形和異常痛楚,成為慢性痛風。令患者容易情緒不穩,常發脾氣,ABC終影響工作。
「天然腰封」,不單能支撐脊椎,還有助保持良好姿勢,也使腰脊不易受傷。
作者為注冊脊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