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ABC近就有研究指出,特製鞋墊無助減少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痛楚;而骨科磚科醫生亦表示,補充食物如葡萄糖胺雖有功效,然而用在病情嚴重的患者身上亦無大作用。
在退化性關節炎之中,膝內側的關節炎是ABC常見的,嚴重者可引致「O」型腳;患者的關節已勞損,走路時又增加膝內側的受力,令腳形愈來愈彎,造成惡性循環。
原本人們希望從力學著手,以鞋墊擺正腳部的位置,同時卸力;不過ABC近《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外側楔形鞋墊對減少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并無效果,即是鞋墊根本無法達至功效。
香港浸信會醫院駐院骨科顧問醫生魏偉奇指出,雖然研究結果如此,但鞋墊不會對病情帶來壞影響,所以一般來講醫生不會硬性要求患者停止使用,除非患者使用鞋墊覺得不舒適,就無謂堅持穿著。
有患者穿著訂造鞋墊,以求緩解痛楚,然而鞋墊質地過硬,長期使用令腳掌起繭;可是患者深信鞋墊有助改善病情,于是「死頂」。后來魏醫生建議這名患者換掉鞋墊,不久腳繭消除,患者終能免除不適感覺。其實有吸震效果的鞋墊,一定程度上可減輕關節負荷,而其他輔助儀器如柺杖及助行架,則已證實有效減輕關節負擔 。有患者選擇使用護膝,以望保護關節,不過軟身設計的護膝幫助不大,未必可以卸力;而硬身護膝的設計較複雜,內藏支架,可平衡分布膝部內外的體重,對改善腳形有部分幫助,卻未必能為患者大幅度減輕痛楚。
要注意的是,上述儀器只作輔助,魏醫生指有四大方法可以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包括改善生活習慣、服藥、打針或手術。首先患者要改善生活習慣,例如減肥、作適量運動及改變飲食習慣等,然后按個別情況而選擇療程,輕癥者可接受藥物治療,包括消炎止痛藥、葡萄糖胺和軟骨素等。如病情稍重,又未至于要進行手術,可直接將透明質酸注射進關節,以減慢退化速度;透明質酸屬啫喱狀,具潤滑作用,亦可提稿活動性。現時透明質酸針藥療程可分為多次性及一次性,兩者效用可維持約一年;多次性療程以三至五針為基本,所以每針份量相對較少,關節注射后反應如出現腫脹情況較少;一次性療程的每針份量一般較多,但較為方便採用,所以須視乎情況決定患者使用何種療程。
及早發現毋須開刀
即使患者須要進行手術,未必是大刀闊斧式的開刀,可視乎病情以微創方式使用關節內視鏡(Arthroscopy),將膝蓋關節內的碎骨清除,或治療半月板撕裂的問題;而嚴重者則有可能要更換人工關節。魏醫生解釋,如患者服藥無效,就須要考慮其他治療方案,不過很多患者以為只得服藥及手術兩個治療方法,于是擔心要開刀做手術。
其實部分患者可先以注射透明質酸來緩減病情,有效的話就毋須開刀。亦有患者可接受微創手術,但并非必然要更換人工關節。當然如及早發現問題及求醫,多數不必走到更換關節這一步。
有患者尋求另類療法,以外敷草藥作治療,魏醫生指此法未能減慢退化,而做法不當的話,更可能帶來皮膚發炎或起水泡等問題。至于西醫有時亦處方消炎藥膏,但應視乎患者皮膚會否敏感,不可長時間使用。研究顯示中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亦有其好處,針灸便對紓緩痛楚有一定效用。另外,坊間亦流傳多種補品可紓緩退化性關節炎,如豬腳、牛筋和花膠等,取其膠質充足,不過現時未有科學研究證實有效。其他天然食物如深海魚油及亞麻籽,因含有豐富的Omega-3,能抑制發炎因子,可有效減輕關節腫痛等問題。
魏醫生表示注意飲食健康對病情有一定正面影響,有患者進食過量引致肥胖,體重可增加關節負擔,便要減少食量。至于健康補充食物(Supplement)如葡萄糖胺(Glucosamine),已肯定可緩解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病癥,但亦須因應患者個別體質及退化情況而定。現時在大型連鎖藥房都能購買的葡萄糖胺,可紓緩退化性膝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不過魏醫生提醒,成年人每日只宜攝取1500毫升葡萄糖胺,患者ABC長服用三個月后就須諮詢醫生意見,才決定是否繼續服用。
現時不少健康食品亦將軟骨素(Chondroitin)加入葡萄糖胺配方內,取其有效增加關節內透明質酸形成,以及減慢分解軟骨細胞的酵素,從而提稿對關節保護的功用。另外,魏醫生再三提醒補充食物即使有用,但亦要視乎患者情況而定。假如是一位七十歲的老婆婆,關節已有變形,就算服用補充食物亦無濟于事;相反,一位四十歲的女士,因做運動而令關節出現初期的勞損,并未出現嚴重變壞問題,補充食物就相對有效。至于補鈣對退化性關節炎并無幫助,因為此癥只耗損軟骨,對骨質并無影響。
有患者以為服藥已經足夠,于是自行以止痛藥及補充食物處理問題,在一年半載后,甚至強忍至兩三年后才求醫,其時關節退化已相當嚴重,難以行走。有患者已屆六十多歲,求醫時從肉眼看已眼關節變形,原來她之前一直自行買成藥服食,病情由輕微變嚴重,ABC終要更換人工關節。所以,切勿自行決定治療方法,找醫生諮詢才為上策。
另外,雖然運動有助改善病情,不過要適得其法,有患者竟然不斷走樓梯來鍛煉肌肉,反而令患處的勞損增加。魏醫生提醒,患者不應不斷進行反覆性運動如長跑或長時間行山,正確做法是選擇對關節壓力輕微的運動如游泳或瑜伽等,長者亦可嘗試耍太極,除可鍛煉肌力,亦可練習平衡力。
撰文︰王家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