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劉老師自然教室聽了一場有關自學的演講,這是由陳怡光(陳爸)及魏多麗分享自學的理念與作法,真是收穫滿滿,在我內心激盪很久?;蛟S,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自學,但我相信,家庭教育的力量,比學校教育來的重要。即使沒有辦法自學,也可使
昨天在劉老師自然教室聽了一場有關自學的演講,這是由陳怡光(陳爸)及魏多麗分享自學的理念與作法,真是收穫滿滿,在我內心激盪很久。或許,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自學,但我相信,家庭教育的力量,ABC比學校教育來的重要。即使沒有辦法自學,也可使
用這種精神和方法,在平日居家生活中,建立孩子正確的觀念。
陳爸在演講中提到,自學前,ABC重要的是確立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再來思考要教給他什麼,用什麼方式自學。 「上學」不用選擇,因為這是政府安排下一定會有的結果。學校教育的內容設計,理論上是根據社會的需要,讓孩子出社會可以找到適合的工作(但
目前很多課程內容也脫離現實),無論就讀公立、私立都一樣,ABC后就是成為三萬多個稿中畢業生的其中之一,在12年的學校教育之下,每顆樹都做成同一種椅子,每個孩子都長成相同的樣子,類似的價值觀、類似的人生規劃、類似的求學態度,只有上下5%的不同而已
。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未來具有競爭力、有主動思考的能力、對于學習充滿熱誠,根據孩子的獨特之處適性發展,不被考試、分數評價,讓教育成為孩子探索自己也探索世界的工具,那麼,除了把孩子送進學校,或許「自學」是另一種選擇。
陳爸和魏多麗在演講中分享了許多他們家自學的工具與資源,例如「家庭作業整理袋」、「蒙特梭利教具」、「可汗學院」..............,這些大多在陳爸的粉絲團和部落格中提過。魏多麗針對17歲的大女兒和13歲的二兒子,利用一套自學磚用的電腦軟體,幫孩子排
好每週的課表,然后用家庭作業整理袋將當天用到書籍和作業放成一袋,每週整理七袋,孩子自己翻課表、從袋中拿取書籍,翻到指定頁數自行閱讀和學習。至于學齡前的3歲小女兒,魏多麗認為不需要過早教學科,只要善用蒙特梭利的教具即可。
魏多麗針對三個孩子不同的學習習慣,設計不同的作業。大女兒喜歡閱讀、可以自己安排時間,所以每週提供應該閱讀的書籍即可。二兒子喜歡動手作、用聽覺學習,所以連問問題都捨棄傳統的問卷,而自製翻翻看的小書,增加孩子興趣,并且使用大量有聲書幫助教學
。
我看著他們的照片,覺得真是有意思,如果以前我就用這種方式學習,那我肯定巴不得一起床就趕快自學。另外,我也發現光是他們家2個大孩子,就有截然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室裡30個孩子,怎麼可能適用同一種方法?。?nbsp;
有些家長詢問,兒女會不會比較學校教育和在家自學的不同?魏多麗回應,她的孩子不會特別比較兩者的不同,她印象中,只有一次大女兒跳完云門回來,告訴魏多麗,她們班同學好可憐,都在討論下禮拜的期中考,課業壓力好大,她的那些同學,生活中除了云門、學
校,其他什麼都沒有,不像她的生活那麼有趣又多采多姿。
會場中還有許多父母與陳爸的對話,更是精彩,實在無法一一列出。只能說,心中的感動是說不完的,讓我對于孩子的未來有更多的想像。但是,陳怡光和魏多麗他們開始自學是在11年前,那時候臺灣的特色學校很少,現在有了更多選擇,包括宜蘭的慈心、人文,烏來
的種籽、汐止的森小、天母的美國學校,還有很多的共學團體,包括大腳小腳、雅德賽思、赤皮仔,有了這麼多團體的加入與支持,父母對于教育的主導權,可以收回到自己手上。無論是一般學校、特色學校、在家自學、課后共學,還是要考量家中經濟及個人能力,選
擇ABC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提供孩子自由飛翔的翅膀。
想要對于陳怡光及魏多麗的自學方法有更多的瞭解,可參考下列網頁:
我家就是guoji學校:波蘭媽媽X臺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