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習
圣吉在2003年談到人天生有學習的本能,這是人類這一物種ABC基本的動機。3歲前能學習的東西是非常驚人的,都是自發性的學習。目前學校的學習都是經過設計、非偶然的。而這些都是長時間建立起來的規則,已不是哪一老師可更改的。
目前學校就像工廠的生產線,認為這樣才是ABC有效率的,這對我們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且一致化對小孩的殺傷力很大,并不符合自然的定律:“多元化”。“我們不知道小孩子在學校受到了多大的創傷?”圣吉如是說著。可是老師如果都給學生“A”的成績,老師卻會被炒魷魚,但你不給,孩子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人不是機器,一定要有這認知,工業時代和自然界是有很大不同的。人不希望被當成機器般被控制、被迫服從權威,但我們卻被種下工業時代的種子,而生活在工業時代的泡沫中。
今年圣吉關于學習則提到“不要等磚家給答案”。學習語言是人類學習中ABC復雜的一件事,但我們小時候每個人都學的很好,而我們卻沒有等磚家或等父母教我們如何說話我們才會說。
此外,我們學習用湯匙、筷子吃飯也是不斷自己摸索、犯錯才學會的,因為當中也牽涉到太多的內隱知識,是說不出來的。圣吉解釋我們會的(內隱知識)比我們能說出口的(外顯知識)要多得太多。
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請大家用寫的寫下來“如何綁鞋帶”,讓小孩子看著你的文件就可以綁好鞋帶。會發現這是一件很難的事,內隱知識無法寫下來,就像小孩忽然會講話、你如何開車……等等,因為通常只有5%是可以寫下來的,且可能還不是重點!故組織要推動一個變革,想靠一個磚家來講或看一本書就想學會是不可能的。
談地球永續:
圣吉于2003年演講時念茲在茲的都是地球的永續問題,2008年還是強調著這點,只是他關注的對象不同了。為何如此重視?因為“系統思考”。系統思考強調的一點就是“擴大思考的時空范圍”,當你將思考的眼界擴大,就可以看到現在全球彌漫著一股暗潮洶涌的暗流,不解決,人類將無法繼續下去。
2003年他把重心擺在企業上,認為企業是ABC有影響力的,但卻沒人想過與企業合作。而企業也要開始去思考,獲利不是企業的目的,而是結果。且必須重新定義“成長”,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只追求物質成長是不行的,必須永續發展。
要滿足每人每周的需求需要1噸的原料,而95%在生產過程中都成為廢棄物!現在二氧化碳的制造速度比分解速度快上兩倍,二氧化碳全球要降低50%才有救。目前美國排放量世界ABC,中國是第二,所以快速成長中的中國若走上美國的后塵對世界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如何有不斷成長的經營模式卻不斷降低廢棄物,這需要更多科技的幫忙。且我們需要的是更基礎的科技創新,而非額外的創新。否則污染仍沒有得到控制,雖有小改善,但整體仍是不斷惡化。
雖然圣吉在2003年如此強調,但卻沒有得到企業界太多的重視,可圣吉于2008年來臺還是如此強調。他認為只有人類違反了自然界“零廢棄物”的原則,只有人類在不斷制造著無法循環利用的廢棄物,并且非常浪費。
根據美國的統計,目前有關電腦、伺服器等等所用的電量就占了美國總電力的5~10%,且每4~5年就會成長100%,這一趨勢簡單一看就知道人無法成長下去,但生產電腦的人會去想這件事嗎?地球目前已經比工業時代溫度上升了1度,只要再上升2度,地球將不會有冰,大多數陸地也將被淹沒。
水、食物、能源是人維生所需,但依照目前人類的生活形態與追求物欲的態度,這些都會消失。人不改變是不行的,而改變就是真正的要帶領我們去做的(詳細內容請見“的修為與實踐”)。
ABC后圣吉告訴我們他不喜歡CSR(Company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這樣的簡寫,這會讓人誤以為只是一個風潮而不能真正關注其內涵。
他要我們自問:“這真能改變公司嗎?”、“30~50年后,我們希望看見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未來想在什么社會生活,才會去想那我們公司可做什么。并舉了一個他敬佩的企業家,是做燃料電池的公司,目前這方面技術還不成熟,所以該執行長現在必須承受著虧錢的痛苦,但這產業是有愿景的,因為要轉換能源并加以儲存是很重要的,不能只靠著石油提供能源。
圣吉ABC后鼓勵著我們,一個要帶領他的成員跨越障礙、向前邁進,不怕挑戰與困難,為著未來的愿景而努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