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選哪個好?
◎妙聽聞
《藝文類聚》中描述了這樣一則故事:
齊國有戶人家的女兒,有兩家男子同時來求婚。東家的男子長得丑但是很有錢,西家的男子長得俊美但是很窮。父母猶豫不決,便征詢女兒的意見,要她自己決定:“要是難以啟齒,不便明說,就袒露一只胳膊,讓我們知道你的意思。”
女兒便袒露出兩只胳膊。
父母感到奇怪,問其原因。女兒說:“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在這個故事中女兒的選擇在現(xiàn)實生活是不可能成立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選擇吃魚,就不能吃熊掌,這就是選擇的機會成本。
經(jīng)濟學這么說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又稱選擇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后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ABC利益。
薩繆爾森在其《經(jīng)濟學》中曾用熱狗公司的事例說明機會成本的概念。熱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六十小時,但不領取工資。到年末結算時公司獲得了2萬2,000美元的可觀利潤。
但是如果這些所有者能夠找到另外其他收入更稿的工作,使他們所獲年收益達4萬5,000美元,那么這些人所從事的熱狗工作就會產(chǎn)生一種機會成本,它表明因他們從事了熱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他獲利更大的機會。
對于此事,經(jīng)濟學家這樣理解:如果用他們的實際盈利
2萬2,000美元減去失去的4萬5,000美元的機會收益,那他們實際上是虧損的,虧損額是
45,000-22,000=23,000美元。
其實,生活就是不斷地選擇。我有買一套服裝的預算,但同時看中了兩套各具特色的衣服;我攢了一筆錢,準備添置新的家具,是買一套組合柜呢,或是買一部錄影機;我大學快畢業(yè)了,是繼續(xù)攻讀研究所,還是到公司上班;我有一筆資金,是投向電腦軟體業(yè),還是投向影像出版業(yè),等等。這些問題都等著我們做決策,只不過決策的內容有大有小。
如果幾種選擇之間優(yōu)劣分明,做決策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比如:有兩家公司,其他情況都相同,一個答應每個月付你1,000元,另一個答應付你1,200元,應該去哪家公司是不言自明的。
但如果都愿付你1,200元工資,你就很難判斷去哪一家更好。當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兩種方案的成本收益一樣的情況是極為罕見的,更多的是優(yōu)劣相近,難分伯仲。這時我們就要費心權衡,這其實就是猶豫。
在甲、乙兩公司均愿意付給你1,200元月薪的例子中,如果你接受甲公司的工作,從而得到1,200元月薪的同時,你就會失掉乙公司每月付你1,200元的機會,因此你獲得1,200元收益的機會成本也是1,200元。
如果去歌廳和去電影院對你同樣有吸引力,不妨擲硬幣決定去哪兒。當然,如果是重大決策,還是多考慮為好。如果選擇愛人,可不能用擲硬幣的方法。
知識鏈結
沉沒成本(sunk cost) 人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也會看過去是不是已經(jīng)在這件事上有了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jīng)發(fā)生的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jīng)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jīng)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就算做你的沉沒成本。@(待續(xù))
摘編自 《一口氣讀懂經(jīng)濟學:經(jīng)濟學的100個關鍵詞》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