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ABC常受影響的是下肢動脈,隨年紀增長,加上上述各稿危因素,導致患者下肢血管壁逐漸變厚,血管亦因此變得狹窄,嚴重時甚至可閉塞,令血液供應不足,引起「間歇性跛行」,即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后便出現下肢疼痛,ABC常出現于小腿肌肉,通常休息一會便可紓緩,但隨著病情惡化,走路距離愈來愈短,甚至連靜止不動下肢亦感痛楚,嚴重者更可出現不癒之潰瘍及壞疽,若仍未有妥善處理,約5%患者ABC終可能因下肢壞死而截肢。
統計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5%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到了七十歲,比率更上升至30%。外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適的治療。早期個案,醫生可透過藥物改善病徵,再鼓勵病人透過適量運動,保持外圍并行血管的血流暢順,但已有問題的血管,仍然是閉塞或狹窄的。
因此病情中度至嚴重者需透過介入性治療處理,除傳統開放性手術,醫生亦可通過微創介入治療,以球囊或支架擴張狹窄或已閉塞血管,恢復腿部血液供應。對比于開放式手術,微創介入手術傷口細,可局部麻醉進行,復原較快。
一般球囊透過導管進入目標血管內,靠壓力擴張狹窄段,使阻塞的血管恢復下肢血液供應;但因大部分病人血管已產生病變,有報告指約六至七成病人在十二個月內會有「翻塞」現象;現時較新式的「滲藥性球囊」,比一般球囊多一層藥物,會在擴張后在血管內壁內發揮藥效,目的是延長血管暢通及血液流動,從而達到直接改善下肢血液供應目的,減少復發。
作者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血管健康基金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