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他右邊的感覺皮層亦特別發達,這區域負責分析左手的觸覺,這或與他拉小提琴有關:是不是他大腦這部分天生發達,所以促成他有彈奏樂器的天分?還是他勤于練琴,才導致該區域長得特別發達?同樣道理,究竟是他天生異稟,前額葉擁有特別多腦細胞,使他成為曠世天才?還是他只是比一般人更愛思考,終日沉醉于「時間與空間」、「光速和能量」等問題,從而激發他的前額葉皮層生長和發展得比人飽滿?
無論如何,以上研究是希望透過解剖學的角度,去探索他的思想。即是以外在結構去了解內在功能——結果注定令人失望。試想,一部電腦若沒有插上電源,單從外表檢視, 你可知道它的晶片型號丶硬碟容量等,但你卻無從知悉裹面安裝了什麼軟件運作時是否順暢。
有見及此,今時今日科學家要研究腦功能ABC流行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fMRI 能為思考活動發生的部位定位及測量出其活躍程度。在fMRI顯示下有關部位如燈泡般在影像中發亮。只可惜我們已無法將此技術運用在愛因斯坦的腦袋上。不過,有興趣的讀者仍然可以下載一個官方的app到你的iPad上,以數碼科技觀賞他的腦切片。
愛因斯坦在生時能知時間可以彎曲,物質可轉成能量,但無論如何天才的他一定不曾想到他死后腦袋會被幻化為虛擬影像,穿越時空,壓縮在平板電腦上,供世人在他的腦際漫游。
作者為腦神經科磚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