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少父母為了避免子女使用類固醇,都會揀選偏方治療,然而方法不當可加深患者痛苦,宜慎重揀選治療方案。另外,患者及其家人應對濕疹有深入了解,才可對付疾病,輕減病發機會。
濕疹正名為異位性皮膚炎,初發常見于兒童身上,八成五患者在五歲前發病,不過在七歲左右,每三個患童就有兩個減退癥狀。患者會有嚴重痕癢、灼熱感及痛楚,甚至出現水泡、結痂、脫屑;而一旦因搔癢而刺激皮膚,有機會抓傷皮膚而發炎,形成惡性循環。
另外,患處的皮膚會變厚及變粗,膚質紋理亦會變明顯。另一方面,患童因為濕疹而影響社交及其他活動,例如為避免病發而不能游泳及進行其他運動;缺乏這些跟友儕相處的集體活動,間接影響社交生活。
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韓錦倫教授表示,濕疹發作可受環境、飲食、寵物及壓力等影響,無形的情緒亦是病發原因之一,例如是抑郁、焦慮及壓力等。對年幼病人來講,如父母有情緒問題,同樣可牽引他們的情緒。
近日有一項兒童濕疹的全球調查發布結果,香港共有五十九人參加此個調查,顯示濕疹患者平均每年發作六次,每次維持五天,當中有接近三成患者每年經歷二十次以上的疾病急性期(Flare-ups),兩成表示疾病急性期持續十五天以上。有接近四成受訪者有食物過敏併發癥,韓醫生指濕疹患者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有逾五成會發展出哮喘及鼻炎。
類固醇可適量用
濕疹除了影響身體,亦大大影響生活質素,有三成嬰幼兒患者受到極大影響,ABC令他們困擾的是痕癢、搔抓和入睡時間不穩,而這些嬰幼兒都會經常嘈吵哭鬧。至于四歲或以上的患童,亦有相似問題出現。
調查亦指有接近五成受訪家庭因為子女有濕疹而受到極度影響,ABC問題是影響其他家人的睡眠,以及引起父母或照顧者的疲勞,甚至因而筋疲力竭;有三成母親每天以超過六小時的時間來處理子女的濕疹問題,可見濕疹不止令患童受苦,他們的家人同樣身受其害。
濕疹是難治好的皮膚病,現時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外用皮質類固醇,以減少發病時出現的痕癢及紅斑,以及使用潤膚霜來補充皮膚表面水分,同時修復皮膚表面的屏障功能。
然而,不少家長害怕子女使用類固醇會出現副作用,故轉而其他治療方法,例如民間流傳的偏方。韓醫生舉例指,有家長自行讓患童服用補品及進行針灸,結果令兒子吸收過量類固醇,影響新陳代謝,令面頰腫脹如球。不少偏方均沒注明成分,有些偏方加入類固醇成分而沒列明,不當使用隨時影響健康,市民絕不應亂試。
英國健康與臨床zhuoyue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便曾于2007年12月發出治療兒童濕疹指引,建議醫生如何向患者家長解釋治療方案,包括指出補充食物及輔助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未得到充分評估,應謹慎使用任何草藥治療,而某些中藥亦可能傷害肝臟,進行這些療法前須通知主診醫生。
傳統認為生病要戒口,特別是皮膚病,更要戒去煎炸、生冷或生濕食物等,患者近乎「無啖好食」;可是有人認為西醫沒這種講法,所以不必特意戒口。
韓醫生則認為,患者要抱持應戒則戒的態度,但亦不須過分戒口。對治療濕疹患者來講,評估他們是否因食物過敏而病發是十分重要的。
如已知患者因某一食物而令濕疹或其他過敏病病發,就應嚴加管理飲食習慣,戒除可引起過敏的食物。不過,若連不會引起患者過敏的食物都戒掉的話,可能令患者無法從食物中得到充足的營養,就會影響健康了。
護理濕疹童11要訣
1. 保持家居清潔,并令室內涼快, 孩子便不會因過熱而出汗。
2. 讓孩子穿上可以吸汗而通爽的純棉衣物
3. 秋冬穿羊毛衣或絨褸時,應以綿質衣物分隔。
4. 洗衣服時避免使用過量洗衣粉,要保證用清水將衣物洗凈。
5. 洗澡時間不應過久,溫度要適中,勿用太熱的水洗澡。
6. 勤用潤膚膏,保持皮膚滋潤。
7. 注重孩子飲食均衡
8. 避免進食已知可引起病發的食物
9. 讓孩子保持身心舒暢,避免過分的焦慮。
10. 經常為孩子修剪指甲,以防病發時抓癢弄傷。
11. 孩子痕癢時要分散其注意力
(資料參考自衞生署)
撰文︰王家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