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經痛或經前不適等于經前綜合癥,然而世界衞生組織在2010年的數據顯示,全球有多達八成來經女性出現經前癥狀,但只得一成以下女性有經前綜合癥(PMS);她們的身心受到極大困擾,有時要靠藥物才可紓緩問題。
婦產科磚科醫生劉蒂華指出,并非一有癥狀出現就等于有經前綜合癥,必須符合三大原則,包括至少有一項情緒上的癥狀,而所有癥狀會周期性地重覆出現連續三個月或以上,并且會影響日常生活。有說經前綜合癥的成因是體內黃體素在來經前兩星期開始上升,然后在來經前一兩天突然減少,身體在承受荷爾蒙變化之下,有機會出現各種身心癥狀,但現時未有確定原因知道為何出現這些改變。
自我記錄經前癥狀
雖然香港不少女性均有經前癥狀,但劉醫生指真正符合經前綜合癥案例的人不多,通常女士都因深受經前癥狀困擾才求醫,目的為減輕或停止癥狀。因為經前綜合癥而有嚴重情緒困擾的女性,會直接向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或家庭醫生求助,而這些磚家通常會直接處理患者的情緒問題。不過,劉醫生如遇上情緒大受困擾的患者,亦有機會轉介予精神科醫生。
如想了解自己有否經前綜合癥,可記錄經期前后的生理及心理變化,要是癥狀每次均出現在經前,便有理由是經前綜合癥了;此外,亦可往醫生處作進一步診斷。
一般而言,經前十至十四日就會出現癥狀,并在來經后四日消失。為何有經前綜合癥或其他癥狀,雖然未知原因,但較常見是二十五歲后至四十五歲左右的女性,但都有年輕女孩的個案。
究竟經前綜合癥是否嚴重問題?劉醫生指除非癥狀大大影響日常生活,極端例子是每月都嚴重抑郁甚至有輕生念頭,后果便很嚴重;另外有人本身患偏頭痛或抽筋,經前綜合癥會將這些癥狀表現得更嚴重。
但劉醫生強調,她不想標籤這個疾病,患者只要能將癥狀減輕或停止就已經足夠。坊間認為身體孱弱多會出現經前癥狀或經前綜合癥,西醫對此并無定論,劉醫生指并不反對中醫調理身體來紓緩癥狀的方式,因為西醫ABC初亦會建議患者先改善日常生活,病情改善不大時才用藥。另外,經前綜合癥不會帶來併發癥,但處理不當可以后果嚴重,如上述所講有抑郁癥狀的例子,另外醫生亦要提防患者的癥狀與其他疾病有關,如甲狀腺出現問題等。
如想改善癥狀,劉醫生指患者先要轉變生活習慣,例如是勤加運動,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每天起碼有三十分鐘帶氧運動,或每周至少一兩次較劇烈運動;已有研究指出可令患者在來經前沒那么疲倦,亦可紓緩壓力。另外亦可安排工作在經期前完成,如提早溫習考試、在經前分散工作進行等,讓自己不會過于疲倦。要是有負面情緒,可找信任的人傾談來紓緩,而患者的家人及朋友亦應多加體諒,予以支持。充足的睡眠亦可緩和情緒。
飲食方面,患者可多吃糙糧,因為當中的纖維有助平衡體內糖份;另外亦應多吸收維他命B,例如從天然堅果中攝取,但要留意維他命B的補充劑對經前綜合癥未有已證實的療效。此外也有說法是患者多吸收鈣、鎂及維他命E等可改善癥狀,不妨一試。劉醫生提醒患者要減少進食精糖食物,以免引起血糖變化;不少外國女性在月經前特別嗜甜,已有人指攝取糖份愈多,癥狀亦會更明顯。同時亦應減少攝取鹽份,減少水腫機會。
煙、酒及咖啡有機會過度刺激身體,患者應該戒掉。而不少女性認為冷飲及汽水會令經前癥狀加劇,劉醫生指冷飲可能令子宮收縮,而汽水更有豐富糖份,兩者加起來能引起不適不足為奇。如改善生活習慣后癥狀仍然嚴重,醫生便會建議患者服藥,劉醫生指如有經痛、頭痛、背痛及乳房痛等,可服用消炎止痛藥(NSAIDs)。其他藥物如避孕藥或荷爾蒙藥GnRHa亦有紓緩癥狀功效,但要留意GnRHa會令患者進入類似收經的狀態,應根據患者病情及聽取醫生意見來決定是否使用。另外,去水丸可處理水腫問題,而情緒不穩可服用抗抑郁藥。
懷孕時因為不會來經,故沒有經前綜合癥的問題,而有部分女性有生產后經前癥狀會減少,但劉醫生強調這并非指經前綜合癥,有徵狀之余亦要符合前文提及的條件才算成病。
撰文︰王家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