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般癌癥相似,大腸癌同樣可按其病情及擴散性,分為一至四期,一至二期未有出現擴散的大腸癌個案,可透過手術將腫瘤切除,若有需要,術后可配合各種輔助治療如化療等,將殘余體內的癌細胞清除;至于第三期的大腸腫瘤,在手術后必須接受化療;而第三期的直腸腫瘤,則多數先透過電療加化療控制腫瘤體積,再安排手術將腫瘤切除。
可是,由于早期的大腸癌病徵并不明顯,部分患者在確診時,癌癥已屆第四期,癌細胞可能已轉移至淋巴、肝、肺,以至骨骼等部位。這類個案較難將病情根治,醫生主要希望能延長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并盡力維持其生活質素。
近年癌癥「個人化治療」的概念愈趨普及,醫學界治療擴散性腸癌的經驗不斷累積,加上相關的病理診斷及藥物技術成熟,現時,擴散性大腸癌個案,可被安排接受基因測試,了解他們的癌細胞基因,有否出現異變,再讓醫生參考有關測試結果,安排針對性的標靶藥物。
較常見的大腸癌基因測試,包括EGFR及KRAS等。針對EGFR的「西妥昔單抗」(cetuximab)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兩類藥物選擇。
現時治療大腸癌的「個人化治療」更為靈活,藥效也有所保證。除此以外,近年亦有研究發現,發生在左、右兩邊的大腸癌,較常出現的基因異變形態亦有所分別,治療的方案自然亦有不同。
另外,根據6月初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周年大會公布的ABC新研究數據顯示,「S-1」口服化療藥物有加強5-FU效果及降低其副作用的功能,令到抗癌效果得到延長,有已將之應用至大腸癌的治療之上,令醫生在治療大腸癌病人時,又多一種藥物新選擇。
作者為香港大學內科腫瘤科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