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此類腫瘤很多時都比較容易出血,手術當中常有出現大量出血的情況,若果流血不止,亦當可有生命危險。但他的視力愈來愈差,亦不知道腫瘤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病人不得不接受手術。
手術尚幸順利,腫瘤成功切除,也證實是良性腫瘤。病人沒有出現癱瘓、或其他功能受損等問題。他的行動自如,傷口亦癒合無礙,視力雖然未能恢復,但亦稍有好轉。
日前他與太太來到門診覆診。「傷口位置有些痲痹,當坐了一段時間后站起來會有點兒頭暈。」他說。
「這些都是一些手術后常見的不適,通常都會隨著時間慢慢好轉,不用太過擔心。始終腦部手術都是大手術,腦部神經康復也需要時間,現在手術過后才一個多月,以現在的康復進度來說已經算是不錯。」我給他們解釋。
只是,他的太太仍是非常的憂心忡忡:「我很是擔心他,我怕他手術后,身體會變得愈來愈差,我怕他會變得虛弱,甚至突然中風。醫生,你可否告訴我,他會猝死嗎?」
筆者聽后初時有點困惑,病人之前ABC值得擔心的事情已經過去,包括之前所提過的手術風險,以及腫瘤會否屬于惡性等問題。為什么現在他的太太反而更擔心?
經一病長一智
當然,這其實也是人之常情。作為至親,眼見丈夫捱過如此重要的關頭,擔心丈夫再次受病魔的困苦自是可以理解,加上她以為腦部經過手術,血管或會變得較為脆弱,因而容易引致中風或猝死。
事實上,筆者當然無法保證病人不會中風猝死,只是筆者亦不認為病人真的會因手術過后而令中風或猝死的機會增加,要是因手術時損及血管而引致的中風,理應在手術后初期已經出現。加上病人的精神狀況其實也是蠻不錯,心裏總覺得病人太太也實在太過慮了。
在現今世代,人們更著重自已的身體健康。莫說曾經經歷過大病,有些即使是從來都無病無痛的人也都非常著緊。作為醫生的筆者,當然也樂見人人注意健康。然而,過分的擔憂又似乎沒甚好處。有些人,他們每天都吃十多粒維他命丸、保健藥丸、或是什么補品、補針等。有些人就不斷要做這個檢查,那個掃描,花費金錢不在話下,也曾發生過有人吃下有問題的「補藥」,身體反而受到損害;亦有時見到有些病人因做了一些不必要的檢查,而偶而發現一些原本是無關痛癢的問題,從而產生更多不必要的憂慮。
檢查還是不檢查
猝死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大多數都與心臟或腦部問題有關。筆者就曾經接收過一位「爆血管」的病人,之前從來沒有血壓稿,兼且年年驗身,突然之間毫無徵兆的昏迷,之后就永遠醒不回來。我們后來證實他由于大腦內在「血管瘤」爆破,由于出血的情況太嚴重,嚴重損害到腦神經組織,病人很快就過身了。須知「血管瘤」是要做特別的血管造影才能發現,那些血管造影無論是介入血管式的血管造影,或是用電腦掃描的血管造影,又或是磁力共振的血管造影,都不是一般的身體檢查所會做。即使年年驗身,也無法真的做到什么病都驗得出來。
那么,是不是不用再做什么身體檢查?又不是。重點是我們要知道什么事我們可以做得到,來減少隱疾的機會,什么事我們真的不能改變。前者我們需要做好;后者我們無謂擔心。
ABC簡單的,莫過于定期檢查并控制好血壓、糖尿、血脂等。所謂的「三稿」,包括血壓稿,血糖稿,血脂稿,都確定會增加血管硬化的速度和機會,而血管硬化就往往是引致心臟病和腦中風的成因,就如前文所說,心臟病和腦中風就ABC容易引致猝死。多注重飲食平衡,多吃蔬果,少肉少油,不抽煙,不酗酒,做好這些基本的生活態度,就已經能夠大大的減少猝死的機會。
帶著微笑回家
然而,有些猝死的原因,在我們現在的醫學領域下,仍然沒法百分之百控制或預防。甚至乎有些時候病根本找不到猝死的原因。既然不能改變,光憂心實在無助于改善發生問題的機會,相反,在長期憂慮不安的心情下,更容易影響健康,更容易感到身體不適,更容易影響家人。
「既然ABC危險的手術都能跨過,又為何要為一些我們不能預知,又不能改變,甚至根本不會發生的事情而懊惱!現在ABC是讓他好好調理身體,保持愉快的心情,活在當下,珍惜身邊的一切。ABC重要的是,盡快恢復過往的生活,做到自己喜歡做的事。事實上,以一位有這種腦腫瘤的病人來說,他現在的結果,要算是很好的了。」我好不長氣的跟他太太說。
太太聽過后,帶著微笑與丈夫一同回家。
天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