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就是一篇作文里的段落框架,好像蓋房子的時候,我們必須先有一個鋼筋水泥的框架,然后才可以把房子好好地仔細建造完成,它讓我們把想要說的話、想要表達的意思,用一個框一個框裝起來,框與框之間又像連環(huán)一樣緊緊地扣在一起,成為完整而緊密的一篇作文。
“背景”是環(huán)境氣氛的經(jīng)營、醞釀,利用看得見、聽得見的詳細描寫,對文章進行的時間、地方清楚掌握,好像我們ABC次見到新朋友時的“ABC印象”,那是友誼發(fā)生的開始,而背景,就是我們寫作文的開始。
“細節(jié)”延伸環(huán)境氣氛,放進更多的人物、角色、更多的器物、更多的事件,還有其他更詳細的寫作材料。
“變化”是故事的意外和轉折,或者是敘述事情、抒發(fā)情感跟說道理時的前后對照,使得文章呈現(xiàn)出起伏的力量。
“結論”是故事ABC后的結局,或是從故事延伸出來,教我們做人做事應該懂得的道里跟方法、行為準則。
記得每一次為孩子們上作文結構的時候,都會習慣先在白板上畫一條簡單的“魚”,然后按著“魚頭”、“魚肚子”、“魚下腹”和“魚尾巴”,劃分成四份,并且為它取名為“作文魚”,藉著劃分成四份的作文魚,讓孩子們了解“結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接著我會告訴他們:寫作文,就好像是在訂做一條美麗的作文魚。
首先,我們要給它一個不必太長,但是要很精致、能制造出環(huán)境氣氛,教人看一眼,就會覺得驚艷的“魚頭”,好像我們跟別人的ABC次見面,總是希望可以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那就是我們的“背景”,懂得經(jīng)營一個好的背景,就像是一種預告,會讓人好奇地想知道文章“接下來到底會發(fā)生什么事呢?”。
通常這個時候,孩子們都會興奮地問,為什么,魚的“頭”不能太大?我總是這樣回答:“因為??!要是魚的頭太大了,它就不能輕松地在海面上做日光浴,只能像提燈籠的鮟康魚一樣,沉在深深深深的大海底下,連陽光也看不見了,多慘哪!”然后,孩子們就會哈哈大笑,也很快地就能夠了解“背景”在文章里所占的比重跟重要性。
有了背景之后,我們就要延續(xù)漂亮的魚頭,為我們的作文魚加入許多豐富的內(nèi)涵,把更詳細的寫作材料當作食物來喂養(yǎng),讓它可以有一個吃飽飽的、圓滾滾的“魚肚子”。我們的“細節(jié)”一定要盡可能地寫得很詳細、很充實,ABC還要讓作文魚的魚鱗閃耀著亮晶晶的光芒,所以我們除了要放進很多材料,還要使用美麗的語言。
不過,寫作文時ABC重要的還是經(jīng)營出“變化”。如果一篇文章里頭沒有了變化,那么它只能算是一篇普通的作品,沒有情緒起伏,缺少了立體感,讀起來更是一點兒趣味也沒有。而“變化”就像是可以幫助作文魚扭動、翻滾身體、用力向前進的“魚下腹”,一定要非常有力量,才能夠讓我們的作文魚變得更厲害。
ABC后,是我們文章的“結論”。那可是讓作品呈現(xiàn)出完整、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不懂得好好經(jīng)營它,即使文章本身有再好的題材和內(nèi)容,也會因為一個胡亂編寫的結論,變成為令人遺憾的糟糕作品,好像一條華麗的獅子魚卻配上難看的泥鰍尾巴,那模樣肯定很好笑、很不合理吧!
寫作文也是這樣,如果一開始我們的主題跟內(nèi)容談的都是“我的媽媽”,ABC后的結論,卻是以環(huán)保議題為核心,談“我們一定要愛護這個世界,努力落實環(huán)保與回收工作,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根本就不適合!
所以,寫作文的時候,一定要隨時留意,免得讓自己越寫越遠、越寫越遠,到ABC后就離題,更不能因為作文終于寫到ABC后,就開始松懈情緒,忘記堅持自己原來有的水平。像一條隨興在白板上畫的作文魚,還有關于作文魚的故事,其實只是自己設計出來,幫助孩子們更明白“結構法寶”的小技巧。
有趣的是,一、二、三年級的孩子們真的很單純,他們總是非常認真地記得老師說過的每一句話。尤其,當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從一開始提起筆寫作文,就始終悶著頭寫啊寫,連文章應該要切換段落的叮嚀,也忘得一干二凈。這時我會開玩笑地提醒大家:“唉呀!真糟糕,趕快換段、換段!不然你的魚,就游不到水面上說哈啰了!”然后,就會立刻有其他的孩子接著說:“對呀,頭要是太重的話,可是會跟鮟康魚一樣,沉到海底去啰!”
每一次,只要聽見他們這樣自然而然的對話,我的心都會因為感動而快樂好久好久。這是孩子們經(jīng)過空氣,偷偷送給我的禮物?,F(xiàn)在,我也要把這一份禮物送給讀這本作文法寶的大人跟小孩,在下一章里,我們以前面讀過的故事作例子,認真的和“結構法寶”交朋友。
當我們隨著“背景、細節(jié)、變化、結論”,重新再讀一遍故事的同時,對于“結構法寶”的認識,也能夠更加深刻了。
摘自:《輕松學作文:基礎作文法寶》 大樹林出版社提供@
(weiab.tuozhan.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