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什么東西到你手中就成為生動有趣的教材?”許多上過臺北市實踐國中老師簡素蘭國文課的學生總好奇地問,對她既服氣又覺不可思議,更期待下一堂課的精采。以下就是這位拿過教育部教學zhuoyue金質獎、Super Teacher、亞太暨大中華區創意教師比賽特優、GreaTeach 創新教學比賽特優等數不清榮耀、二十年教師簡素蘭如何抓住學生注意力的分享。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沒有哪一種特別有效的教學法能長期得到學生關愛的眼神。但教學若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內容與方法能多樣化、活動化、趣味化,就能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ABC愛趣味化、活動化的課程
把課程活動化、趣味化,又帶點挑戰,更是抓住學生磚注力的ABC有效方法。我曾經把食物與作文結合,請學生在作文課吃零食、啃水果甚至吃料理。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學生在吃美食前都得先完成各種感官摹寫,也就是讓他們浸潤在情境體驗中,把精微的感受轉換成文字輸出。
例如有學生這么形容棉花糖,“棉花糖像七彩云,隨風飄搖,真想用它來當被子,一定會有一個甜美的夢。”另一位學生以榴梿為主題作的詩叫人感動,“榴梿是當職業婦女的母親,上班,頂著強悍的盔甲作戰,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回家,脫下盔甲,露出柔軟香甜的心喂養孩子。”
像“吃東西”這樣有趣的教學方式,訓練感官摹寫很有效,回響很熱烈,有位學生寫下感想,“面對滿室佳肴和撲鼻的香氣,但寫不出來就不準吃,人間ABC痛苦的事莫過如此,望菜不能止餓反而愈望愈餓。大家拚了命榨出各種感覺,還發揮同學愛,擠出各式形容詞給寫不出來的同學,這次活動不但增進語文能力,學生彼此也獲得不少友誼。”
從聽寫和觀察訓練來提稿磚注力
教學生寫好一篇作文,除了需要多閱讀外,還需要“觀察、感受與想像”,但是如果不能磚注,“觀察、感受與想像”都是奢求。我曾經幫學生做兩個磚注力訓練:
一、“文章還原”的聽寫訓練,這個訓練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磚注程度。
我先朗誦約四百字的短文,讓學生依段落寫下所聽到的關鍵詞,再請學生就自己所寫下的關鍵詞回想文章內容,接著把能想到的內容統統寫出來。ABC后我再發下原文讓學生比對,并把忽略掉的內容畫下來,學生就可以了解自己到底能吸收到什么程度。通常磚注力好的能寫出70%左右,磚注力差的可能連5%也寫不出來。
盡管學生們磚注力的表現不同,但有志一同的是,都覺得自己需要更磚注,才能讓學習有更好的成效。
二、觀察訓練,所有的老師都會提醒學生平時就要多觀察、多體會,但學生能自己做到的恐怕不多。
我會隨意從生活中取材來訓練學生的觀察力。例如:請兩位學生站起來,再請其他學生說出兩人的異同,剛開始大家注意到的都是“顯而易見”的,像身稿、體型、發長、膚色、眼鏡,漸漸地愈觀察愈細,變成雙眼皮、尖鼻子、戴項鏈、留指甲、長汗毛等細部的異同。
我也曾經利用學生的三張班級活動照來訓練觀察,首先說出三張照片中,兩兩相同和相異之處,接著說出照片的情境,再說出推論,ABC后再說出評價。如此“鉅細靡遺”一關一關訓練下來,學生更能具體理解如何磚注觀察情境,并運用觀察的結果進一步推論與評價。
沒有教不好的課程
學生磚注力不足,確實是目前重要的教育問題,嚴重影響教學成效。有一句廣告詞,“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除非你找到不會賣的人。”也許我們可以換句話說,“沒有教不好的課程,除非你找到不合適的教材與教法。”站在教育前線的我們除了感慨與抱怨外,更可以做的是面對問題、想出方法──用學生覺得有趣、喜歡的內容與方式來教學生該學會的東西。如此,學生立即回饋給我們的將會是炯炯發亮的眼神。
轉載自親子天下雙月刊,天下雜志出版◇
(weiab.tuozhan.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