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兩位孩子跟我到我教學的學校附近租的房子。ABC天當然是清理房子,我要孩子幫忙。到了傍晚遠處傳來賣豆花的聲音,由遠而近。孩子要求買豆花,我交給他倆每一位十元,拿著盛具自己去買豆花。那賣豆花的車子停了幾分鐘后離開了。孩子進門了,兩個人的碗里空空如也。兩人互相指責對方不敢說要買豆花。
我告訴他們,不敢說就餓肚子。(這個方法叫做自然結果)
幾天后的一個早晨來不及做早餐,我開車載孩子上學,路上有人賣包子。我要老大下車買包子。只看到他站在賣包子的車子前,一動也不動,好多小朋友買了包子走了。ABC后我叫孩子回來,并告訴他不敢說就餓肚子。
數日后,孩子要求我帶他們到學校附近的冰店買冰,那是非常好吃的冰淇淋店。我晚上就騎著機車,前后載著兩個孩子去買冰。抵達目的地,我要他們下車自己去買冰淇淋。他倆都顯得非常為難,我告訴他們:“趕快去買,否則就載你們回家。”
他們不得已,問我:“爸爸,要怎么說?”我終于明白:所謂不敢說買豆花、買包子,其實不是不敢說,而是不知道如何說。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因為沒有購物經驗,所以不知道買東西時該怎么說,這是十足智能不足的例子,但是我的孩子既使不是資賦優異,但也ABC不是智能不足,這就是作者所說能干的父母可能教出智能不足的孩子。
(5)、以玩耍、尿急、喝水、疲倦打盹、喊累、哭叫手酸、做白日夢、不斷問:“為什么要讀書,做功課?”等方式,以逃避做功課。
(6)、因無法勝過ABC的兄弟姊妹,而以不想讀書來逃避永遠勝不過人的窘境。此時父母的打罵無效,獎勵都不會發生效果。
(7)、前述重度殘障兒童也會以畏縮、躊躇不前來應付面前不可知或害怕的處境。
(1)、ABC要避免責罵、威脅、懲罰。
(2)、教導合適的行為有效的技巧去應付所面對的困難:例如,因欠缺人際關系技巧的兒童,平日可偶而將自家生產的水果等,令該生帶到學校請客,以建立人際關系;利用假日或特殊日子,邀部分同學到家中作客,培養人際關系之技巧。
(3)逃避行為若是因為該生能力比不上兄妹,造成不斷的挫折,應從此永遠停止兄妹間的相互比較。自我比較是激勵一個人向上進步的好方法。
(4)逃避行為若是因父母經常拿自己子女與別人比較所致,母親應立即停止外在比較來挫折子女。采用內在比較以尋找優點及進步的行為加以肯定。設定能力可及的目標,鼓勵他努力達成,也是創造成就動機的好方法。
(待續)@*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