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好,你好〉的兒童行為分析請見上集: http://www.epochtimes.com/gb/14/12/17/n4320074.htm * * * 案例一 國中, 性別:男 主述問題: 1、上課無法長時間坐好。 2、常嬉鬧、故意說笑話鬧場。 3、以小動作捉弄同學。 4、上課若要開電風扇,不走直徑,會繞一大圈,并順手作弄同學。 5、上課時若坐在靠墻的位子,則會不斷開、關電風扇。 6、該
〈我不好,你好〉的兒童行為分析請見上集:
http://www.epochtimes.com/gb/14/12/17/n4320074.htm
* * *
國中, 性別:男
主述問題:
1、 上課無法長時間坐好。
2、 常嬉鬧、故意說笑話鬧場。
3、 以小動作捉弄同學。
4、 上課若要開電風扇,不走直徑,會繞一大圈,并順手作弄同學。
5、 上課時若坐在靠墻的位子,則會不斷開、關電風扇。
6、 該學生會關懷老師的腳傷或其他同學受到不平的待遇,(表示他心地善良,行為的目的還是引起老師的注意)。
7、 其他同學若遲到并說謊,該學生會指出同學的騙局,(表示他知道是非,但行為目的還是引起老師注意)。
診斷分析:
1、 該生ABC至七項之行為,全部是引起老師注意的行為。
2、該生屬于輕度自卑中“我不好,你好”的兒童。
建議事項:
對教師:
1、 找尋或教導好行為并予以立即增強。使該生知道哪樣行為可以得到老師的注意,并滿足被注意的需求。
2、 如果孩子對注意的需求非常強烈,而且沒有正向的表現來引起老師的注意,老師要教導小小的良好表現,并馬上予以贊美肯定。例如教導孩子上課好好注意老師講解,不東張西望。當該學生表現好五分鐘,就要馬上加以贊美。然后逐漸延長時間,直到整堂課能磚心聽講為止。
有一些老師疑問:這種作法會引起其他同學群起仿效。作者認為應該不會,其他同學有正向行為(功課好、口齒伶俐、長相清秀等等)引起老師注意;或者沒有自卑感也無強烈需求老師注意,不必借用偏差行為引起老師注意。
* * *
案例二
國中 ,性別: 女
主述問題:
1、 畏縮、愁眉苦臉。
2、 不斷拉衣服。
3、 初期是常常經痛,后來演變成常腹痛、拉肚子、頭痛。
4、 成績不好→會公然作弊。
5、 常戴耳環、項鏈及梳頭發。
6、 會指責同學說:“你干嗎一直瞪著我?”
診斷分析:
1、 常戴耳環、項鏈及梳頭發。會指責同學說:“你干嗎一直瞪著我?”這些行為表現表示該生自卑“我不好,你好”的兒童。
2、 畏縮、愁眉苦臉。不斷拉衣服。初期是常常經痛,后來演變成常腹痛、拉肚子、頭痛。 這些行為顯現該生已有焦慮性的精神官能癥。
建議事項:
對教師:
1、 要求可達成的課業,并要求努力達成,以建立其自信心。教師在訂定家庭作業不必全班相同,讓學童知道同一尺寸的衣服并不適合全班同學,太胖者穿不下太瘦者穿起來像掛衣架。及早讓學童知道個別差異。所以家庭作業不必相同。
2、 讓該生對班務有貢獻(例如當排長分發或收作業簿),并對好表現予以欣賞式的贊美以建立其自信心。
3、老師對該生的態度是堅持(務必遵守班規)但要避免責罵,責罵會加重自卑。
* * *
案例三
小學三年級, 男生
主述問題:
1、 害怕、害羞、不太說話。
2、 大舌頭、說話不清楚、音量也小。
3、 與老師談話時很少有眼神的接觸。
4、 內向、退縮、焦慮。
5、 好玩、好動,不守常規。
6、 破壞力強,不愛惜公物。
7、 愛搗蛋,出怪聲,干擾同學。
8、 忽視他,會變本加厲。
9、 該生認為對他ABC的人,是常常買東西給他的人。
10、對熟悉的人非常熱情,且善察言觀色。
診斷分析:
1、 結合五至十項可知該生是我不好,你好的兒童。所有調皮搗蛋的行為是吸引注意的手段行為。
2、 ABC至四項是缺乏自信的表征(我不好的感覺)。
處理對策:
1、 該生聰明但功課不好,可從功課加油,以培養自信(培養我好的感覺)。
指導守規的行為并立即欣賞式贊美,以讓他知道:正確吸引老師的注意的途徑。
(待續)@*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