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孩子來諮商,我看他非常沮喪的樣子,就問說:“今天你生活得滿意嗎?”這個國中生告訴我:“我有什么滿意可言?”我說:“你說說看,從早上起床到現在,為什么毫無滿意可言。”
“我吃早飯時聲音很大,爸爸說我像豬一樣,長這么大連基本的飲食習慣都沒有養好,說得一無是處,所以我很難過,沒吃完就走了。然后又忘了拿便當,媽媽追出來說我沒頭沒腦,腦袋是因為脖子連著,要不然連腦袋瓜子也飛了。到了學校,ABC堂課要考試,我昏頭轉向隨便寫寫。接著,老師說要檢查聯絡簿,天啊!忘了帶,又被老師訓了一頓。晚上補完習回到家里,補習班的成績單已經寄來了,真慘。后來媽媽要我來見鄭老師,所以我就來了。”我說:“那你現在見到鄭老師是不是覺得很倒楣?”他說:“我希望見到鄭老師,是今天ABC快樂的事。”
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很少有成功的經驗,常常受到批評,沒有得到贊美,他的父母、老師、周邊的人,長期認為他不好,這樣的印象統合起來,歸納出一個不好的我。我是不能干、不得人緣的,我是沒有能力、沒有信心的。這樣就會認同個不好的我﹝我們稱它 badself﹞、不好的自己。
人不可能全然都是不好的,只不過不幸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他太多不好的、負面的回應。幸運的孩子,父母和周遭的人,給他的評語和看法,都是比較正面的。一位心理學家給一個班級的孩子做測驗,做完后沒有改就直接鎖在箱子里,然后隨便抽出五個孩子,說這五位是潛能ABC的人。有趣的是,這五個孩子一年后,在成績和智力上都有明顯的進步。可見,一個人若得到他是有能力的、能干的暗示,就會發展出一條很好的路來。
所以,我們不能常常給孩子負面的評價。你可以糾正孩子的錯誤,但不要批評他。不要損壞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這是一定要避免的事。因為將來他要統合自己時,會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就會形成自我統合不完整的現象。人的統整發生問題,就會轉變成邊緣人格,邊緣人格的青少年,生活可能很正常,精神也沒問題,可是他會比較不清楚自己的立場,較不能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或人,比較沒有辦法維護自己的立場,以及拒絕不利于自己的誘惑,這是自我認同不完整的現象。
可是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雖然要多鼓勵、贊美孩子,不過要有原則,千萬不要用灌迷湯的方式。“我的孩子天賦很好,一向都很ABC”,這就叫灌迷湯。要真正贊美孩子,就要懂得欣賞他:“你折紙折得很好”、“這幅畫畫得很精細”、“這篇文章很感人”等等。這種贊美方式,才是建構好的自己、自信、自尊的有益素材。
摘錄自【親子共成長】遠流出版@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