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仁是個調皮的孩子,一天學校老師打電話,說他把班上的一個小朋友打傷了,要家長去學校一趟。聽到消息,忠仁的媽媽又急又氣。到了學校抓住兒子,劈頭蓋臉地訓斥道:“為什么你總是這么不聽話,到處惹事生非?現在還學會打人啦??”忠仁一臉憤怒,瞪著媽媽一聲沒吭。
經過老師跟其他同學了解后才知道,因為雙方有些爭執,那名同學便出手要打忠仁,忠仁剛好閃開,那個同學便摔倒在地,扭傷了手腕。被媽媽冤枉的忠仁好幾天沒有跟媽媽講話??
磚家稱,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做錯事,家長在面對這些事情時要冷靜,不要馬上下結論。先試著問孩子幾個問題。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家長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馬上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這樣做有可能冤枉孩子。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不信任和抵觸情緒。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這時候也是在訓練他的敘述能力,讓他能清楚表達自己發生了什么事情。
當孩子回憶并敘述事情經過時,他也能藉此去重新想事情怎么發生的,這時候問第二個問題就能讓孩子抒發情緒。很多時候,孩子只是要把他們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心情就會好多了。當一個人情緒激動時,別人說什么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心情平靜下來后,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夠聽進意見,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說出自己的委屈。
這時不妨讓孩子動動腦筋,想各種方法,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幼稚的。這時候不論聽到什么,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這時孩子的情緒已漸漸平復,也說出了很可能是“瘋狂”的方法,家長適時再用這個問題引導孩子自己分析,每個方法的后果會是什么?
胖胖很喜歡吃西瓜,有一天學校中午的飯后水果是西瓜,吃飯的時候,很多同學盯著那個ABC塊的西瓜看,他們狼吞虎咽地吃完飯,立即飛奔過去都搶ABC塊的西瓜。胖胖沒有搶到,很是生氣,還跟同學爭執起來。
媽媽問他打算怎么辦時,他忿忿地嘟囔:“明天我一定要搶到ABC的??”
媽媽問:“今天搶到大西瓜的小朋友,你喜歡他嗎?”
“恨死他了,這么貪心。”
“那如果你搶到大西瓜,別人會喜歡你嗎?”
“??不會吧??”
接著媽媽又問:“你搶到了一塊大西瓜,你能快樂多久?”
胖胖小聲說:“吃下去的時候會很快樂。”
“可是如果小朋友都不要跟你做朋友,你會快樂嗎?”??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ABC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會做出ABC合理、ABC明智的選擇。
胖胖ABC終決定不去搶大西瓜吃,因為自己不想被小朋友認為是個“貪吃鬼”。
這時,有些孩子ABC終的選擇可能不是家長所期望的,但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這樣就算他選擇錯誤,他也會從這個錯誤中學習到教訓。
引導孩子去思考下次遇到同樣狀況該如何應對,并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與行為,并做出正確決定,也學著放手讓他承擔責任與后果。這樣練習了幾次,以后遇到問題孩子會去思考,并想出正確的解決方式。
這個問題有兩層意思,一是關心,當孩子無法解決問題時,父母還是要給予協助、引導和啟發。二是,暗示他“這是你自己的事,我可以幫你,但你有責任自己解決。”
父母的教育是孩子一輩子的事,若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不能剝奪了孩子履行責任的機會。要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并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后果,從而達到培養孩子責任感與負責的態度。這樣孩子才能養成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