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學了,石小龍蹦蹦跳跳地從學校出來,奶奶馬上接過沉重的書包背在自己身上,拉著小龍的手關心地問:“今天在學校怎么樣?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呀?”小龍本來歡快的臉馬上變成“苦瓜”,然后有點憤憤地說:“今天中午吃飯,我看同桌玲玲帶了很多好吃的菜,跟她要,她不肯給。真小氣!以后我有好東西也不給她。”……
家長這樣的提問是擔心孩子在學校受委屈。磚家認為,這樣的溝通方式太“負面”。暗示孩子在學校會被欺負,不快樂。這樣孩子潛移默化地就會有“被欺負”的意識。磚家認為,父母每天接孩子回家時,是孩子思維ABC活躍、ABC興奮的階段,也是親子溝通、教育孩子的ABC時機,但要注意提問的方式。
一天依依的媽媽問剛從幼兒園回來的依依:“你今天在幼兒園有沒有幫老師做事啊?”依依愣住了,好半天才回答了一句:“沒有。”媽媽沒有說什么。第二天,媽媽又一次這樣問她,這回依依沒有遲疑,直接回答:“沒有。”第三天,當媽媽又把同樣的問題提出來時,依依似乎早有準備:“幫了,我今天幫老師收玩具了。”媽媽表揚了她。此后,依依特別喜歡在班上幫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做事,老師經常表揚她能干,依依也因此覺得特別開心,從幫助別人中得到了很多樂趣。
這樣的對話,讓孩子有“幫助別人會讓媽媽開心”的暗示。所以孩子會朝這方面努力。依依媽媽正面的暗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位父親在談及對女兒的教育時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輔導過孩子功課什么的,每天回來也只是跟女兒聊十分鐘,四個問題,就完成了他一天的家庭教育。
這個問題可以了解孩子心中哪些是他認為的好和不好,窺探孩子的價值觀。在孩子回答時,家長不要急于給予是非評價,而是注意傾聽,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
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明辨是非的能力,父母通過這個問題來了解孩子是如何界定是非好壞的。也可在討論中傳達對事件的正確看法,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使其價值觀更加成熟和穩定。
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暗示,即“你在學校有很好的表現,能告訴爸爸媽媽是什么嗎?”這讓孩子有意識地每天都要好好學習,好好表現。
家長不要小看了這個問題的威力,它的激勵作用能使孩子每天都自覺地去表現得更好。讓孩子每天都感受到努力實現目標的成功感。這樣的孩子會通過自我激勵,變得對人生更積極樂觀。
孩子每天在學校不僅學到新的知識,而且在生活上也會有一定的收獲。這個問題可以讓孩子回憶一天學到的新知識。這時候無論孩子學到的新知識家長覺得多么“幼稚”,也一定要認真傾聽,給予一定的稱贊和鼓勵。這樣不僅讓孩子加強對知識的記憶,而且讓他對這些知識產生興趣——因為父母愛聽。
另外,孩子在學校里可能還有一些知識以外的收獲,例如今天又交到了新朋友,或者今天他鼓起勇氣上臺表演詩歌朗誦……。家長適時的引導和鼓勵將會成為塑造孩子性格的良好推動力。
培養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在和別人的交往中學會了體諒和包容、學會與人的溝通交往能力、培養孩子的自信、見到老師、同學需要幫助時,主動伸出援手,獲得老師贊揚等等,這一點一滴都將成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重要部份。
這個問話其實隱藏的作用很大,首先,這是父母主動關心孩子的表現。孩子會認為父母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沒有需要幫忙的,也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注。當孩子遇到難解的困難時,他們自然地就會向父母訴說。
另外,父母主動提出幫助,其實也是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責任。對于孩子提出的困難,如果是孩子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父母就應該適當地引導孩子,讓他認識到這是孩子自己的責任,他有能力去解決他,不要讓孩子有過分依賴和推卸責任的心思。如果這個問題確實是孩子難以自己解決的,那么家長也應該和孩子商量一下可以如何解決,怎么處理這個問題,這樣也就能夠引導培養一下孩子解決困難的思維方式,鍛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常鼓勵、表揚孩子,向他傳遞正能量,會讓孩子體會到父母非物質的愛,給孩子成長的精神動力。**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