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把重點放在目前這一刻,會讓自己看不到更大、更歷史性的景象。老師們希望學習歷史可以讓他們的學生更能意識到這種較大的景象。
他們會希望學生仔細注意時代,把它當作包含事件的全景框架,進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些事件。
所以他們會用時代線追溯的興起和滅亡、文化的發展,還有不同思考系統剛開始的知覺。
但是當我們離開教室或是轉換到日常生活,我們似乎就不能自然地繼續這種歷史性的觀點。如果沒有刺激,大多數人就只會磚注在現在的時間點。
我們可說是陷入短視的境界。比如說,我們會很容易忘記為了理解目前的政治發展,我們必須要先看過去。
事實上,我們會覺得謹記歷史性觀點很難,就算我們檢視的是發生在自己生活中,時間長度比較有限的事件。
當人們面對某件事是什么時候開始改變的問題,他們的反應常常讓我很驚訝。有一個朋友抱怨說,她跟她丈夫的關系變得和之前不同。
我問她說,“那是什么時候開始改變的?”這位朋友驚訝地發現,這件事確實有個界限:“在他開始做新工作之后……在他答應說我們會去以色列卻又說不能去之后……在他搬得離我父母更近之后。”
在我教授的其中一堂創意課中,有一位學生透露,“我以前會一直寫詩,我稿中和大學時寫了將近幾百首詩,但是我已經好幾年什么都沒寫了?!?p>開始上課幾個星期后,她開始發現“我寫ABC后一首詩的時候是在我結婚前那個星期?!边@個關聯的意義使她遭受打擊,可是她卻從來沒有把她停止寫作這件重要的事,放進更長的時間線里,好看看這件事跟其他事件之間可能的關聯。
如果我們會這么輕易地忽略這么突然、這么清楚的改變,我們是不是更可能會忽略漸進的改變?
因為我們的盲點,我們就會看不到父母逐漸浮現的老人癡呆癥(Alzheimer′s disease)跡象,就不會注意到我們ABC近幾個月增加的工作量和壓力,或不會發現我們十歲大的小孩在過去十年已經變得成熟,而且可以擁有更多自由和承擔更大的責任。
秘訣5:考慮非計劃中結果的定律
有時候我們會太磚注于現在而忽略了未來。如此一來,我們就會無法考慮自己的決定帶來的長期結果。
一位在弗羅里達州威斯特礁(Key West, Florida)小型公墓的導覽員,說明非計劃中結果的定律,敘述幾十年前發生在城里猶太街上攤販的事。
二十世紀初,商店的店家想要擺脫街上的攤販,于是通過一項法令,只有商店能販賣商品,街上的推車不能販賣。
顯然這項法令的用意是要組礙這個地區的猶太攤販。但是因為這項法令,猶太街上的攤販反而集合起來,一起集資買下或租下店面,ABC后讓他們的買賣更加占優勢。
導覽員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臉上帶著諷刺的笑容,而我們也因為理解而笑。在這個情況中,我們很稿興有非計劃中結果的定律存在。
但是也有某些情況,我們可能會想避免非計劃中結果的定律,我們會不希望自己看不見我們的行為或決定可能的結果。這時如果我們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就會很有幫助:
一、 這個行為或決定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什么?
二、我能不能想到任何會跟我想達成的結果相反的結果?
(有沒有任何方式會讓我的行為或決定,比較可能導致那些我不想要的結果?
)@(本文結束)
摘編自 《盲點:聰明人為什么干笨事?心理醫生教你改掉不自覺的老毛病》 大寫出版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