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輕人ABC渴望學習、渴望實際經驗的時候, Google 給他們ABC需要的:大量的guoji刺激和交流經驗。 這些人,只要有 20% 還留在 Google 里面, 就是值得的投資;但就算 80% 的人外流, 他們也一定有人創出一個ABC后被 Google 買走的公司 「如果有什么人可以贏得過我或布林或佩吉,那個人,應該在這一群人當中。」很難相像,這句話竟然是從 Google 的執行董事艾瑞克.史密特嘴中說出。而他口中所說的、可能會贏過他的「這一群人」,指的是 Google 從 2002 年開始執行的 APM 計畫(磚案經理助理)所篩選出來的菁英。
這個 APM 的概念,是由現任創新工廠執行長、前Google 亞太區總裁李開復在一次晚餐會告訴我的。他說他還在北京的時候,就幫著當時的 Google 副執行長梅莉莎.梅爾(Marissa Mayer)跟她所帶領的 APM 們交流。我們常常在討論要有更好的年輕人再教育,找出下一世代有為、有想像力的人才,或許 Google 的做法能夠有些啟發。
APM 計畫是什么呢?它的概念相當簡單,每年 Google 會選出 20 個ABC有發展潛力、幾乎是才剛畢業的年輕人,立刻安排他們每人負責一條重要的 Google 產品線,從 Gmail、AdWords 到 Maps 等。此外,安排每人和一位有經驗的、的經理人配對,這些經理人就成為 APM 們可以請益解惑的導師,而這些導師也監督 APM們的發展。目標是讓他們于兩年時間內,在全球各個城市盡量地實地考察或是職務輪調,從guoji市場ABC手直接學習。
這些 APM 有的「血統純正」,加州長大、史丹佛電機系畢業、大學就開始自己創業;也有的沒有科技背景,李開復回憶,一位 26 歲剛從柏克萊政治系畢業的女生,就是他看到的 APM 成員之一。APM 共同有的幾個特色,一是年輕,22 至 27 歲,可塑性極稿。二是他們非常、非常的積極、充滿好奇,而且主動學習,根本停不下來。「停不下來」是梅爾ABC常形容 APM 的字眼,并且還說過,就是因為停不下來,APM 跟布林和佩吉「有著同樣的基因」。
訓練 APM 們ABC重要的一環,就是讓他們在兩年內到不同的城市和,直接了解當地市場的需求:他們在印度班加羅爾跟一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必須長時間照顧作物的農夫聊天,試圖理解在當地文化下,什么服務是真正被需要的。有一天,這群 APM 被分組,每組人拿到 100 美元,功課是在限時內盡可能買到整座城市ABC古怪的電子商品,他們還被要求要跟當地的商人殺價,有人竟然買回得用 USB 充電的電子菸灰缸;他們去東京六本木、以色列特拉維夫,當然他們來到了北京,試圖理解中國的互聯網生態。
有一次,李開復和梅爾一起接待 APM,16 天的時間,APM 們已經走訪了4個不同的城市,當中還有一位美國《新聞週刊》的磚欄作家史帝芬.李維隨行記錄報導。梅爾親自負責行程規畫,她希望每一次會議、活動、對話都是設計精良、饒富意義,不能浪費,連調時差睡覺的時間都不可以有。有一天晚上,在吃完烤鴨后,梅爾跟APM 說:「現在,你們只有兩個選擇,可以去當地的夜店跳舞,或選擇陪伴我跟開復一起喝茶。就這兩個,回去飯店房間睡覺不是一個選項。」大部分的 APM 后來都跟著一起喝茶,不過其中有幾位,在茶上來之前就先打了瞌睡。還有一年,李開復跟 APM 晚餐的形式是,李開復發表了 10 分鐘的講話之后,就要到每桌回答 APM 的問題,每個 APM 都可以問問題,但每上一道新的菜,李開復就要換到下一桌,回答別人的。那一天晚上李開復回答了快 60 個問題,菜倒是沒吃到一口。
APM 的行程也包含游戲和親身體驗。李開復曾經被要求過要請每一位 Google 北京的員工,一人帶著一個 APM到一個「特別」的家庭里用晚餐。這種特別的家庭可能是:全家人都沒有用電腦的習慣,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互聯網」;或是另一種極端,全家都是競爭對手公司產品的死忠擁護者,在這些情境里頭,要怎么進行晚餐是很特別的考驗。還有一次,APM 們一人拿到 1000 元人民幣,全部被丟到中關村,看看他們在限時之內能買到什么「寶物」,誰ABC會殺價等。有人竟然買到了山寨版的迷你小 iPhone,大小是 iPhone4 的一半;也有人買到了手機投影機,只要帶著手機,影像就可以被投射出來。對 APM 來說,ABC真實的學習,發生在這些ABC真實的互動和談話中間。
值得一提的是,讓 APM 親自到不同,重點就是要了解不同文化,因此策略上,可以不用同意,甚至推翻總部的規定。例如,總公司政策是不允許上電視推銷產品、刺激流量,總公司認為要做,就要在互聯網的渠道做,針對鎖定的目標觀眾傳播。但是當時中國的實際狀況是,知識分子少,草根群眾多,大眾還是透過看電視來獲得資訊,因此行銷如果從互聯網開始做,效果反而不大。李開復為了證明這件事,還特地組了一隊「Google 精英隊」,上了湖南衛視的一個紅牌節目《天天向上》,這是一個在中國非常受歡迎,討論禮儀和輕鬆話題的綜藝節目,臺灣藝人歐弟還是主持人。李開復希望能夠用新的方法拓展品牌印象,后來事實證明刺激出巨大的流量。
即便是李開復離開 Google 之后,梅爾還是常常要他跟APM 說話,李開復發現他們感情也變得非常緊密,這對公司、對他們自己的人生,都是十分有助益的事情。這些年輕 APM,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在計畫結束后五年還待在 Google。但是透過這樣的計畫,在年輕人ABC渴望學習、渴望實際經驗的時候,Google 給他們ABC需要的:大量的guoji刺激和交流經驗,并且透過信任的放權,讓他們一畢業就挑起重擔,擔任重要產品團隊的經理人,這等于又給了他們實戰經驗。各方各面都訓練他們迅速成為。這些人,有人后來帶領發布了 Google Maps,有人后來帶領價值數百萬美金的 AdWords 再創下新稿,成績斐然。梅爾當時跟我說過,APM 只要有 20% 還留在Google 里面,對 Google 來說就是好事,但就算 80% 的人外流,他們也一定有人創出一個ABC后被 Google 買走的公司。
整個計畫的設計,放在今天來看,還是非常具有前瞻性。我們為什么要大量的跟guoji接軌?為什么要盡可能走出去?因為這是我們ABC快貼近市場脈動、同時自我發展的捷徑。ABC聰明的畢業生在進入 Google 后被這么訓練,是有它的原因的。整個APM 計畫的負責人杰夫.佛格森說過:「到現在,只要給我五秒鐘,我就知道申請者是不是一塊 APM 的料。」他只要五秒鐘,就能判別一個年輕人有沒有可塑性、積極度,以及適當的心理素質能自我成長,ABC終才有潛力成為偉大的,進而改變世界。而這種人,就是艾瑞克.史密特說的「可能會贏過他的人」。期待各行業、各都能從 APM 的計畫當中學習取經,讓下一世代的明星遍地開花。
以上書摘由圓神出版提供,路怡珍所著《世界太精采,請你趕快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