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通常不受情感左右其判斷力
女作家湯瑪斯(M.E. Thomas)相信,幾乎每個有錢人都有反社會人格基因。但此種人格基因并非傳統印象中殘酷、沒人性等負面狀態,而是有錢人不浪費精力在無謂的情感問題上。超級投資大戶同樣有此特點。面對股票大跌50%或千萬人失業,這些超級投資大戶頂多聳聳肩,仍然保持一貫冷靜態度。
湯瑪斯在其《反社會自白》(Confessions of a Sociopath)一書中指出:鯊魚是色盲,僅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基于此特質,提稿獵物與背景對比強度,讓鯊魚磚注在空間關聯性,可以提稿獵物捕獲率。如同鯊魚的“色盲”,有錢人的“缺乏同理心、不易被他人帶動情緒”的特質在金融界尤為可貴,讓有錢人可以磚注及堅持自我獨特見解,不被他人恐慌情緒帶動盲目投資。
拿破侖對軍事天才的定義是“當周遭人都陷入瘋狂時,此人仍維持淡定”。有錢人亦然,為人所不能為,始終冷靜、從容不迫。
有錢人鎖定的投資時機往往非常人所能理解
以結果論而言,一般投資可分為四種類型::
一、失敗的投資
二、長期,不同程度成功的投資
三、短期,靠運氣成功的投資
四、短期,靠人為操作/詐騙而成功的投資
投入第三及第四種短期投資,ABC終將導致ABC種失敗的結果。為什么? 從人性角度看,一般人易陷于短線操作,卯足勁搶即時獲益,同時規避即時風險。 事實上,長期投資才是明智的理財選擇。正常情況下,若股票一上市即買進,考慮通膨因素下,在接著的30年里,股票市值將增值6倍。只是回歸現實人性面,很多人無法忍受將股票放長期,大多陷于短線追逐,這也就是為什么理論上每個人應該要變有錢但實際上只有少數人變有錢。
有錢人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要變有錢,就必須做到“量入為出”。“量入為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多數人總想藉著花錢方式展現出自己有錢,但此舉卻反而使自己更沒錢。為了滿足諸多愿望與欲望,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許多美國人因而深陷財務困境。過去25年,中產階級家庭數量成長了30%,但中產階級收入幾乎沒變。許多人每增加1元收入,便隨之擴張1.1元的欲望需求。入不敷出,欲望得不到滿足,終究陷入失望。
有錢人會避開“花錢顯富”的陷阱。他們通常不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即便收入增加,他們也不會藉著買新車、整年吃好料、或買新表來炫富。雖然他們有能力買很貴的東西,但他們通常都買較便宜的。對他們而言,“可以提早退休”比“買90美元T恤或20美元雞尾酒”更重要。這就是“下一個百萬富翁就是你”的典型做法。
想變有錢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必須壓抑心中的欲望量入為出:開較差的車、住較小的房子、吃較少的外食、穿較便宜的衣服。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少人愿為此付出代價。
(責任編輯: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