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文有大概三千個常用單字,它們經組合后,構成四萬多個字詞。事實上,大約77﹪的中文詞滙是多字詞,單字詞相對的少。理論上說,學懂兩個可以自由組合單字,經組合后多衍生兩個詞語,如學懂了「王」字和「國」兩個字后,可以將之組合為「王國」和「國王」一共是兩個單字詞,兩個雙字詞,合共四個詞。這些組合在小二后開始活躍,按年增加至六年級的八千多個,成年時的四萬多個。
問題是,學三千多個單字已感吃力,學童如何應付那按年增加的詞語呢?遇到一個新的多字詞,有兩種方法可用,一是強記那多字詞的發音和其意義,一是分拆多字詞為單字,以分析方法去了解和學習。ABC種方法,廢時失事,老師也沒法教導八千多個詞,相信大部分學童均以第二種方法學習。以「食店」一詞為例,學童可以將詞分拆成「食」和「店」,以其單字的意義,推出「食店」的語義,并以已懂的單字的讀音,去記憶整詞的讀音。相對于四萬多詞,記憶三千個單字當然比較輕省。這種以分拆多詞,并以單字組件去學習新詞能力,現稱為語素意識,或構詞意識。可以想像單字認讀能力不足的學童,建立這構詞意識是吃力不討好的。縱使有單字認讀能力,也不一定可以建立一個有效的構詞意識,當中牽涉到詞及組成字的透明度(transparency)、能產度(productivity) 、黏著度(boundedness)和語素──構詞法(「國王」是王不是國,「王國」是國不是王;「助理校長」比「校長助理」職位稿……)等不同意識,由于篇幅所限,下期待續。
作者為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言語治療所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