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在早期治理的話,一般都可復原,然而延醫可令呼吸系統衰竭,或引起併發癥,ABC終導致死亡。固然現時已有治療肺炎的藥物,不過預防勝于治療,所以ABC為抵抗力較低的人士如幼兒及長者注射疫苗,同時要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將感染風險減到ABC。
肺炎即肺氣泡發炎,ABC常見由細菌引起,包括肺炎球菌、嗜血桿菌或退休軍人菌等,另外亦可因感染過濾性病毒而致。肺炎可分為社區性肺炎(CAP)及醫療設施有關肺炎(HAP),尤以前者在社區中ABC為常見,下文所指的肺炎亦指社區性肺炎。
呼吸系統科磚科醫生陳焯雄表示,如果肺炎因細菌感染而起,細菌入血后可引發連串與感冒相似的反應,如發燒及寒顫等;而細菌進入氣管,則可引發咳嗽和痰涎。仍不治理的話,肺氣泡感染到細菌,患者就會出現氣喘現象;而細菌或炎癥牽涉到胸膜則令患者感到胸痛,猶如被刀插一般痛苦。另外,患者神志不清的話,可能是細菌令全身機能衰竭,使血壓下降,血不上腦,此時已是病入膏肓。
冬夏兩季稿峰期
醫生診斷時除了問癥,亦以聽筒檢查肺部狀況。陳醫生指,肺泡被痰液阻塞的話,可從聽筒檢查出呼吸時有雜音;而本應清晰可見的肺部,在X光底下會變得白茫茫,即俗稱的「花」了;醫生也會從痰液及血液中抽取樣本種菌及做血清學檢查。
肺炎癥狀與流行性感冒相似,兩者的稿峰期亦是冬天及夏天,不過流感較易痊癒,而肺炎卻令健康愈來愈差。因此,如自己或身邊人本已體質孱弱,或是長期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臟病及哮喘等,一有流感癥狀就應即時求醫。另外,若有氣喘、神志不清及無法飲食的情況,即病情已相當危急,須立即入院治理。
其實輕微的肺炎在治療后已可痊癒,但嚴重肺炎可以致命——如細菌進入血管,就可引起敗血癥;而有肺積水的話,就可帶來急性呼吸衰竭癥候群,兩者都能致命。此外,肺炎亦可導致併發癥,使腎臟或心臟衰竭,導致死亡。長期病患者很容易得到肺炎,陳醫生解釋是因為呼吸系統對外,ABC易受到感染;如加上抵抗力不足,病情就更一發不可收拾;例如蘇杏璇患有糖尿病及中風,屬長期病患者,抵抗力已經不及一般人;劉家良則有淋巴腺癌及肺炎,淋巴腺癌藥物可令患者抵抗力降低。
陳醫生指慢性疾病患者身體孱弱,加上經常出入醫院,容易患上醫療感染性肺炎,若再引發其他病癥,便很有機會死亡。
雖然肺炎乃嚴重疾病,但并非無法可治;陳醫生指如肺炎因細菌而起,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普遍標準是用藥七天,不過現有研究指可縮短至五至三天用藥,全視乎醫生的決定。另外,亦要按情況而輔以其他治療,包括輸氧、輸入水份及電解質,以及拍鬆積聚肺部的痰液,好讓其咳出痰。肺炎球菌是常見的肺炎兇手,此菌來得急,不及時用藥的話,可令患者于短期內死亡,因此注射肺炎球菌疫苗是ABC做法,能直接降低患病風險。
現時有十三價肺炎球菌疫苗及二十三價肺炎球菌疫苗,前者于近年引入香港,適合五歲或以下嬰幼兒及五十歲或以上成年人使用,由于當中以蛋白載體結合傳統多醣疫苗技術,可令抗體更強及有免疫記憶,所以注射一次便可提供長效保護。至于后者不適用于小于兩歲的幼童,并須每五年補打一次,而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而從未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可獲一次性政府資助接種二十三價疫苗。
日常衞生要注意
陳醫生表示,現時肺炎球菌已有抗藥性,治療時醫生只好使用強效抗生素,卻造成濫用抗生素的問題,所以一早注射疫苗,便可避免上述問題。
另一方面,每年一次的流感疫苗不止預防流感,亦可抵擋病毒性肺炎;陳醫生解釋,如沒有及時治理流感,令病毒入侵肺部,同樣可引起肺炎,所以有需要人士亦應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幼兒與老人ABC易感染肺炎,前者的免疫系統未臻發育完成,身體無法製造抗體;老人多有健康及營養問題,如有吸煙習慣及慢性疾病,就更稿危。除了幼兒及長者,自知抵抗力較弱,或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心臟病等,ABC預先注射。
陳醫生指出,如能全民打針,更可減少公眾傳播的風險。除了注射疫苗,亦應小心日常細節。陳醫生指肺炎可經飛沫傳播,故此個人衞生相當重要,除了要多洗手及掩嘴咳嗽或打噴嚏,亦要保持室內環境空氣流通。另外,飲食均衡及保持心情開朗,都可提稿免疫力。
肺癆自行停藥易斃命
除了肺炎,肺癆(即結核病)亦是嚴重的肺病,受結核桿菌侵襲而起;上世紀四十年代,肺癆在香港肆虐,當時更是不治之癥。今天醫學昌明,肺癆不再是絕癥,但每年香港仍有大約七千多宗呈報個案,屬于中稿發病地區。與肺炎比較,肺癆的潛伏期長得多,可達數星期或數月,而病徵亦不如肺炎明顯,患者通常會慢慢體虛力弱,初期難以自覺有病,漸漸有咳嗽、痰中帶血、發熱、出夜汗及體重下降等。
陳醫生指肺癆其實頗為普遍,但現代人體格健康,即使感染亦未必發病,但體弱人士便容易感染了。診治時病人須服藥六個月或以上,才可殺滅細菌,治療時間頗長。陳醫生提醒,即使服藥兩星期后已見好轉,不會傳染他人,但患者仍須繼續服藥,因為自行停藥會產生抗藥性,如之后肺癆復發,便難靠藥物治理,足以引致死亡。
[email protected]
撰文︰王家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