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輕輕撫摸她的頭,說了一些濕疹的案例給她知道,她才慢慢的轉個身來,問道:「可以醫好我嗎?」
當我問她的病史時,她的媽媽傷感的告訴我,從出生開始,她已被濕疹困擾,嚴重時更要用類固醇治療。功課壓力大時,腸胃會不適,胃酸倒流,頸項,手肘及膝后都會劇癢,紅疹滿布,晚上更輾轉難眠。
濕疹,不是致命的疾病,但困擾患者日常的生活,就是小孩,也會因外觀而打擊其自信心,甚至影響發育。
患者不分年齡
此病可發于不足六個月大的嬰兒到七十歲以上的長者。 它反覆發作,纏綿難癒,徵兆和癥狀可因人而異,情況由輕微(皮膚乾燥、發熱及痕癢)至ABC嚴重(皮膚破裂、腫痛及流血)不等。
中醫稱「濕疹」為「濕瘡」, 即西醫的「異位性皮炎」,源于身體虛弱,與某些外界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關鍵是「濕熱」兩個字。
皮膚的痕癢是令濕疹患者ABC困擾的;由于不停的搔癢,紅疹,流滋便出現。內因性的濕熱來自本身的脾胃功能虛弱,或因長期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精神緊張,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濕濁之氣積聚體內,就如廢物堆積,久而久之,便腐爛出水,積熱冒煙一樣。
外因性的濕熱則因為肺氣虛誘發。五臟中的「肺臟」與皮膚的關係ABC密切,肺負責呼吸,全身的血液聚于肺,經肺的呼吸將充滿清氣(有營養)的血液,通過血脈送到全身,使皮膚潤澤;它也是一個對外的屏障,抵擋外來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肺功能虛弱時,對天氣的轉變,惡劣的空氣質素,或其他致敏原的侵襲便無所適從;所以很多濕疹的病人也同時患有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癥等疾病。由于「濕邪」有黏膩難除的特性,死纏不放、揮之不去,所以濕疹不容易被根治。
急性可分布全身
濕疹按病情發展,一般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濕疹發病較急,發生于體表任何部位,對稱分布;常見于頭面、耳后、肘膝、四肢遠端、外陰、肛門等處。多屬中醫所謂的「濕熱」型;發病初期皮膚痕癢,搔癢后出現散在性紅色的小丘疹、丘皰疹或水泡滲液,可有偏熱或偏濕之分。
偏熱者癥見皮膚紅腫焮熱成片,伴口渴、心煩、便秘、小便深黃量少等伴有風者更是劇癢難忍,入夜更甚;偏濕者皮膚水泡較多,抓后糜爛有滲出液,并可能有疲倦、胃口欠佳、大便稀爛等。
慢性濕疹分脾虛夾濕型及血虛風燥型。脾虛者因為病發已久,皮膚暗淡不紅,滲液少且清稀。
癥見淡黃色脫屑或結痂浸潤的斑片,病患者多半會臉色蒼白,伴胃納不佳、腹脹、大便稀軟等脾胃癥狀。血虛風燥型則出現皮膚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膚色暗甚至會有色素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