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衰竭不能根治,除非接受腎臟移植,否則病人需要長期進行洗腎治療,這種長期病有四成六人由糖尿病所演化而成,洗腎病人須要每天進行繁複的透析治療程序,因此十分虛耗時間,也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
前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唐國隆醫生,服務腎科達三十三年,見證了香港腎科的發展及腎友組織的自助互助精神,現唐醫生為讀者解說關于腎病的知識。
世界腎臟病學術會議今年6月在香港召開,會議研討腎科四大範疇,包括:家居透析(洗肚)、慢性腎病、急性腎捐傷以及腎臟移植等。主辦單位guoji腎科學會于會后向公眾呼吁,日常飲食應避免稿鹽分,尤其「三稿」人士(稿血壓、稿膽固醇和稿血脂)應更需關注腎臟健康。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大部分腎病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的病徵,當進行身體檢查時才發現得到,市民如不予理會,到惡化時便恨錯難返了。慢性腎衰竭到末期時,便需要進行透析(俗稱「洗肚」或「洗血」)治療或者接受腎臟移植才能延續生命。
前瑪嘉烈醫院腎科顧問醫生唐國隆指出,糖尿病可令負責過濾血液的腎小球硬化,導致腎功能逐漸衰退,造成「糖尿性腎病」。罹患慢性腎衰竭的病人,接受腎臟移植是ABC的治療方法,否則便須要長期接受「洗肚」(腹膜透析)或「洗血」(血液透析)這兩種替代性治療方式。
本港向公立醫院求診的末期腎衰竭病人,根據2012年3月31日的官方數字,洗肚病人為三千六百九十二人、洗血病人為一千零八十五人;而已接受腎臟移植者,仍需要作長期跟進的,則為三千四百四十二人,合計達八千二百一十九人。雖然慢性腎病難以治癒,但盡早發現毛病,採用適當的措施,是可以減慢進入末期腎病速度的,同樣地亦減低併發癥的機會。
唐醫生續稱,腎小球炎是第二種引致末期腎病元兇,此癥對青年及壯年人易構成健康威脅。IgA腎小球腎炎(IgA Nephropathy)為ABC常見的種類,那是由于體內的A型免疫球蛋白沉積在腎小球,逐步損害腎功能,并很可能迅速轉化成末期腎衰竭。人體會在尿液中排出微量尿蛋白,份量約一天30至300毫克,故此若發現尿液中的蛋白超過300毫克時,便須正視及請醫生跟進治療,如不作檢驗,那是察覺不到的。
2013年的世界腎臟日,主題是「防止急性腎損傷」,那是指腎功能在短時間內受到損害,例如長期服用非類固醇的止痛藥及消炎藥;一些中藥材如澤瀉、鯇魚膽及水銀等。有關藥物可影響腎臟血液循環,導致破壞腎功能,造成急性腎損傷。唐國隆醫生提醒大家,隱性的疾病來得無聲無息,應當做到防患于未然,應定期量度血壓、做包括血糖、腎功能等身體檢查,以及不可胡亂服用非醫生處方的藥物。平日多喝適量的水亦可保障腎臟的健康。
末期腎衰竭的病人,大家稱為「腎友」,等候腎臟移植者近一千八百人,可能出于傳統的禁忌,市民死后捐腎的個案每年僅得數十宗,遠遠達不到需求,腎友經過每天三至四次繁複的洗肚或每星期二至三次的洗血治療,體質亦因貧血而轉差。雖然他們都默默地承受困擾,但復康過程中亦打造出自助互助的園地:由公立醫院病人資源中心與腎科腎護支持和鼓勵之下,讓病人成立自助組織,發揮團結及互助精神。
現為私人執業的唐國隆醫生,見證了香港腎科醫療發展,與及腎科病人組織的產生。1993年他任職的瑪嘉烈醫院,正是首間成立腎友會的政府醫院(當時醫管局尚未成立)。事緣唐醫生于一次聚會中,與復康會伍杏修先生談起病人應該團結一起,發揚互助精神,之后亦得到腎科護士的大力支持,于是決定成立瑪嘉烈腎友互助協會。經過二十年的發展,該會現已成長為一個非牟利慈善組織,定期舉辦活動,服務九龍西醫院聯網超過一千位腎友。
家居洗血服務先導者
2006年,唐國隆醫生有見于外國如加拿大及澳洲等推行的家居洗血服務,可以有效改善病情,于是便參考外國的經驗,積極地在本港推行這個嶄新的概念。初期由于開辦這種服務的經濟負擔十分沉重,是故在醞釀階段舉步維艱,一直鍥而不捨的唐醫生努力向院方及香港腎臟基金會游說,希望可以募集部分經費。之后醫管局、基金會與病人都出一點錢,家居洗血計劃才得以展開,目前香港賽馬會已資助一百部洗腎機,給病人晚上在家裏洗腎。
唐醫生一直都關心家居洗血病人的復康狀況。訪問當天,腎友互助協會主席許麗華女士聯同腎友黃先生,一起造訪唐醫生的辦公室,三位言談甚歡。據黃先生說,自從他參加了家居洗血計劃之后,效果十分理想,現已可如常人般正常上班。
撰文︰ 瑪嘉烈醫院腎友會、唐國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