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除了以食療紓緩氣郁引起的不適,還需多做運動,保持樂觀開朗心境,才能擊退郁結。
氣郁體質在香港很普遍,過去有調查顯示,本港超過四成人屬于此類,是第二常見的體質。注冊中醫師洪鴻彬指出,氣郁體質的形成,主要與個人性格有關,這類人比較內向,性格敏感,情緒波動,對人對事易感煩躁、憤怒、傷感。他們長期受不良情緒刺激,影響身體氣機運作,氣郁于肝,形成氣郁體質。
氣郁體質人士往往因情緒不穩,睡不安寧,臟腑無法充分休息,進一步影響氣機運行,形成惡性循環。洪鴻彬醫師指出,氣機欠順,氣郁者有時會心口發悶,常無故嘆氣。心情不佳又導致胃口變差,體形日漸消瘦。
影響消化系統
除了影響胃口,氣郁人士消化系統運作較差,肝胃不和亦導致他們的胃氣多,經常打嗝。另一個特徵是,因為他們的腸蠕動較慢,所以容易便秘;但情緒波動時又容易肚瀉。
香港中西醫結合學會前任會長黃譚智媛補充指,這與西醫中因精神壓力引致的腸易激綜合癥非常相似。
雖說氣郁在臨床上未算是病,但若惡化可導致抑郁,甚至出現自殺傾向。中醫相信五臟六腑各主不同情緒,「肝」主怒,這裏除了指肝臟,其實包括人體整個排毒理氣的系統。若從食療入手,氣郁人士要多選吃具有理氣解郁,調理脾胃功能,同時穩定情緒的食物。
洪鴻彬介紹,氣郁者應多吃淮小麥、蕎麥、陳皮、玫瑰花、山藥(淮山)等。玫瑰花茶的香味能令人心情舒暢,亦有助疏肝解郁;佛手果的香氣亦有寧神安眠作用,若放床頭可改善失眠癥狀。
氣郁人士應該戒口,少吃酸澀食物,如烏梅、草莓、梨、楊桃、檸檬等。冰冷食品亦可免則免,減少阻滯氣機。消化系統回復正常,身體不適減少,脾氣亦會變好。洪醫師還推介兩款食療,但他提醒大家食用前,宜先諮詢中醫師意見︰
洪鴻彬表示,氣郁終究與情緒有關,心理輔導亦是中醫自古以來擅長的「治未病」方式。古醫書《靈樞》中,便記載過醫師透過了解病者工作和家庭環境,開解其苦悶,給予改善建議,做法與西醫認知行為治療相似。中醫相信五臟六腑各有所主的情緒,如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等。中醫根據五行相生相剋學說,提出「情志相勝療法」,如喜勝憂、思勝恐、悲勝怒等,讓五臟六腑常保氣通血暢,減少憂思。
心病需心藥醫
以喜勝憂為例,清代一位大官患有抑郁,屢治無效。一位老中醫望聞問切后,竟指他所患的是月經不調。大官聽了捧腹大笑,以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發笑。
久而久之,抑郁癥就消失了。后來老中醫與大官重遇,才告知他的病因是郁則氣結,單靠吃藥無效,以笑話讓他保持心情愉快,氣郁才可疏通。因此,氣郁者應多接觸開心事物,才能「情志相勝」。
香港電臺ABC臺節目《精靈一點》與全港醫療人員組成ABC強的醫學網絡,介紹實用醫學知識!
頻道:FM 926香港電臺ABC臺
時間:星期一至五下午一點至三點
主持:邵國華、張婉君、蔡敬雯
直播及重溫:weiradio1.rt香港.香港
(圖、文︰香港電臺、香港中西醫結合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