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食或有消夜習慣,可帶來腸胃及睡眠問題,而在晚間多進食稿脂食物,亦能令人發胖。另一方面,兒童雖然不必「開OT」或趕死線,但繁重的功課及課外活動,亦使他們的晚餐時間延后,同樣帶來上述問題。有時現實迫不得已,但并非無能為力,我們可以改變飲食習慣及食物選擇,健康生活絕非遙不可及。
從前人們作息穩定,晚上九時后進食已算消夜,但現在人們的作息時間推遲,晚飯時間都要延后,甚至有人跳過晚餐直接吃消夜的?,F在普遍的消夜時段是晚上十一時至十二時,營養學家伍雅芬指出,如進食與睡眠時間距雜只有一小時,食物未夠時間在腸道消化,長久下來可造成胃酸倒流或影響睡眠質素。
另一方面,根據一項電話訪問顯示,港人頭三位ABC愛的消夜食物順次序為甜品、即食食品及快餐食品,伍雅芬指揀選的消夜屬稿脂肪食物的話,較易得到脂肪肝。不少人愛以甜食為消夜,其一原因是夜深通常較多甜品店或糖水舖營業,然而攝取過多的糖分,可轉化為脂肪,除非有足夠運動量,否則難以消耗。至于常在消夜時候吃煎炸食物,當中的鈉質亦可帶來水腫、稿血壓甚至影響腎功能等弊病。
有個案是四十多歲從事金融業的女士,因職業性質關係,每晚九時后工作才排山倒海而來,甚至做「通頂」,結果因為工作太辛苦而狂食補償。她可在消夜時間吃掉整個芝士焗飯、燒春雞、快餐套餐或二十多件壽司,而在辦公期間亦不時吃零食,少吃生果,結果在一年間由一百三十磅增至一百五十磅。漸漸這位女士健康變差,除了面黃及有黑眼圈出現,同時證實肝酵素過稿,平日工作亦精神不足。這位女士向伍雅芬求助后,正改善飲食習慣,但身體狀況不能一下子轉變,仍須調理,但體重方面已減了七八磅。
伍雅芬表示,ABC在進食后三至四小時才入睡,讓消化系統真正停工,翌日可更有精神應付日常生活及工作;另外,綠葉蔬菜、果仁、豆類及全麥類食物都含豐富鎂質,有助入眠,經常晚睡者可考慮多吃這些食物。當然,人們須循序漸進地改變消夜食物的選擇(見附表一),亦可紓緩夜食帶來的問題。三十歲的阮先生在學生年代已有消夜習慣,至今十年;現時阮先生從事平面設計,因遷就客人的要求,往往在晚上十點或十一點后才下班,在繁忙的時候更要通宵達旦工作。由于分身不暇,阮先生在晚飯時間多以乾糧充饑,下班才將消夜當晚飯,深夜時份可吃掉整個豬扒麵,一星期有三四晚均是如此。
長久下來,阮先生不時感到胃痛,更影響翌日工作,另外更有腸胃不適、肚瀉以及有「頂住」感覺,難以入睡。他指有時吃消夜后翌朝起床,會有難辨飽或餓的感覺,而且臉上時有暗瘡,不過若在一段期間內改善飲食選擇及習慣,暗瘡問題就會緩和。伍雅芬建議阮先生應將飲食習慣調轉,于晚餐時段約七八點進食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類食物,消夜則進食較易消化的食物。另外,工作時應每隔三四小時進食,奉行少食多餐,因死忍肚餓可令血糖及情緒不穩。
在職人士固然常有消夜,但小孩子原來都愈來愈夜食。幼聯營養顧問注冊營養師陳國賓表示,有些子女會等待在職父母回家后才一起晚飯,或須完成補習或興趣班后才回家,用膳時間必須延遲。如孩子在中午完成午餐,等到晚上八點才有第二個正餐,中間就隔了七八小時,孩子在餓極下可能會「饑不擇食」,隨時于晚餐過量進食。
另外,為趕快睡覺,孩子亦會匆匆吃完晚飯就上床,然而有研究證明,不論是成人還是兒童,吃得太飽入睡,須較別人花更多時間進入深層睡眠,而且維持得不長久,可影響精神,除了上學狀態欠佳,亦因沒心機吃早餐,變相在午餐吃得過量,結果在飲食上形成惡性循環。陳國賓指出,如午餐至晚餐的距離較長,中間可安排茶點,家長不妨預先準備輕食如餅乾、麵包、三文治、蒸腸粉或燒賣等,以備孩子肚餓時有食物入口,亦避免孩子走到街上買垃圾食物。
如午餐份量足夠,加上下午茶小點后,晚餐就可相應減少份量,免得孩子撐著肚入睡。至于孩子吃過晚飯后再消夜,對健康會否有害?陳國賓指如孩子有正常晚飯,已夠飽肚,再吃消夜可能只為貪過癮,只要份量較少,是可以接受的。要改善孩子的飲食習慣,必先調整生活時間表,同時在職父母就算不能陪在身邊,但知道孩子吃得飽,就能安心,亦不會在晚餐時迫逼孩子過量進食。
撰文︰王家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