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研究清宮醫案多年,無意中發現,清朝共有七個皇帝死于冬季,分別為:順治帝福臨病逝于1661年2月5日(西曆,下同),年僅二十四歲;康熙帝玄燁病逝于1722年12月20日;乾隆帝弘曆病逝于1799年2月7日;道光帝旻寧病逝于1850年2月25日;同治帝載淳病逝于1875年1月12日;光緒帝載湉病逝于1908年11月14日;末代皇帝溥儀病逝于1967年10月17日。可見連帝王也躲不過「陽氣肅殺」的冬季。
冬季要養陽氣
「冬至一陽生」,冬至這一日「陰極而陽生」,古人養生非常重視這一時期,認為人體內之陽氣,在冬至日始初生,需像婦女懷孕一樣,小心呵護,精心調養,人體內陽氣充足,方可延年益壽。若體內的陽氣儲存不足,或冬季過度消耗陽氣,會導致次年春天四肢無力、頭暈欲厥等,不利養生。
筆者多年來對于「冬季養陽氣」積有的方法為:一、曬背取陽:人體背部有七條運輸和管理陽氣的經脈,故腹為陰,背為陽。冬至前后氣候寒冷,常曬背有助補益陽氣,減少疾病。否則如風寒等極易通過背部侵入人體而致病,如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二、運動適中:《內經》中稱:「冬三月,此為閉藏……去寒就溫,無洩皮膚……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至前后如運動量過大,毛孔張開,陽氣易從皮膚過度外洩,而損陽氣。但這并非不運動,以強度適中為主,身體發熱或微微出汗即可。三、不可熬夜:中醫認為熬夜傷陽氣外,也ABC傷陰血,陰血損傷之后,陽氣就不能很好地生起。冬季宜早睡晚起,符合「養藏之道」,避免陽氣外泄。四、少吃鹹味:鹹味食物多為寒性,多食易損陽氣,而人體陽氣的根本在于腎,故多食鹹味食物反而傷腎。
冬季要補腎
中醫認為,陽氣發源于腎,故護陽氣之關鍵在補腎。中醫還認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所主,春主肝、夏主心、秋主肺、冬主腎,故冬季是補腎的ABC時節。
中醫根據傳統陰陽學說,將腎虛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中醫歷來強調人體貴在「陰陽平衡」,若盲目補腎,如: 「陰虛還來補陽」或「陽虛還去補陰」,都會嚴重破壞人體平衡,加重病情。「腎陰虛」的主要癥狀為低熱、潮熱、五心煩熱、盜汗、口乾咽燥、頭暈耳鳴、顏面潮紅、目睛乾澀、大便乾燥、遺精、早洩等,調治當以滋陰為主,藥物則以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大補陰丸等為佳。「腎陽虛」的主要癥狀為畏寒肢冷、夜尿頻多、大便溏洩、或五更泄瀉、面色蒼白、肢體浮腫、陽痿、帶下清稀、易感染等。調治應以補陽為主,藥物則有金匱腎氣丸、右歸丸、龜鹿補腎丸等。有上述病癥者,務必在諮詢醫師后服藥。
冬季養精(血)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認為:「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即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故冬季補腎,要節制房事,不可勞倦內傷,損傷腎氣。腎乃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則身體健壯,反之則五臟虛衰,多病早夭。故有規律地節制房事,是健康長壽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