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的兒童類型── “我不好,你好?” 的案例: 案例 一 國小4年級 性別:男 主述問題: 1、下課時間不理人,自己看故事書。 2、對處罰不在意、不改進。 3、走路沒精神。 4、別的同學侵犯,他也不在意,不會站出來為自己說話。 5、回家時,只有打電動及看電視。 診斷分析: 1、父母離異,與父親同住,父母均不要該生及其弟
自卑感的兒童類型── “我不好,你好?” 的案例:
案例 一
國小 4年級 性別:男
主述問題:
1、 下課時間不理人,自己看故事書。
2、 對處罰不在意、不改進。
3、 走路沒精神。
4、 別的同學侵犯,他也不在意,不會站出來為自己說話。
5、 回家時,只有打電動及看電視。
診斷分析:
1、 父母離異,與父親同住,父母均不要該生及其弟弟。
2、 父親做生意忙,常常出國,在家時常常責罵該生。
3、該生面對如此無可奈何的境遇,形成“我不好,你好?”的
心理。
建議事項:
對學校:
1、 將該生的行為問題及可能嚴重后果轉(zhuǎn)告家長。
2、 指導家長如何協(xié)助該生。
對教師:
1、 認知行為改變,命運與運命。命運無法改變,但是接受命運的方式是可以改變的。面對歹命,如果時間放長來看,歹命其實是祝福。老師本身可能要收集這類文章及例子,改變孩子的認知,重新出發(fā)。
2、指導好行為并立即予以欣賞式贊美,以期待改變對未來的期望。
* * *
案例 二
國小 6年級 性別:男
主述問題:
1、 除電腦
游戲外,其余都不在意,上學遲到,上課不磚心、睡覺,體育課都在晃。
2、 每天8:30才來上課。
3、 作業(yè)都在上課時完成,不在家做功課。
4、 晚上上網(wǎng)〈色情網(wǎng)站、聊天室、電玩〉至凌晨。所以每天午休前,上課時間都在睡覺。
5、 班級事一概不參加。
6、 成績卻可以保持在中上位置。
診斷分析:
1、 父母在該生五年級暑假離異,上述癥狀在六年級才顯現(xiàn)。
2、該生也是屬于“我不好,你好?”的性格。對人生不太抱存希望,自暴自棄。
建議事項:
對教師:
與案例一同。
* * *
案例三
國中 2年級 性別:女
主述問題:
1、 嚴重
情緒困擾。
2、 該生從國中二年級上學期開始面對許多ABC學生(升學班)的競爭,功課嚴重落后至倒數(shù)ABC、二名,自己從人群中退出,不參加團體活動。
3、 級任導師指出:其能力約在P30(其意義是一百位學生中他的排名在倒數(shù)30名)左右,這樣的智力在競爭激烈的升學班,容易因為不斷挫折,造成習得性無助感而退出競爭。
診斷分析
1、 該生從二上開始面對許多ABC學生的競爭,功課嚴重落后至倒數(shù)ABC二名 是該生嚴重情緒困擾的來源。早期臺灣國民中學一年級不能力分班,二年級重新分班,分升學班與就業(yè)班。升學班的學生彼此競爭激烈,造成許多人格偏差的學生。(行為偏差比較容易改變;人格偏差不容易輔導。這是該制度被詛咒的原因。)
2、 該生屬于“我不好,你好?”的兒童。
建議事項:
對教師:
1、指導學生作自我比較而非相互比較(例如這次月考比上次進步,這是自我比較。),才會避免產(chǎn)生另一群情緒困擾的學生。
對家長:
1、 轉(zhuǎn)學校并降級一年,ABC后轉(zhuǎn)學加上降級,重新開始以增強其信心。
2、請家庭教師以補足該生落后的功課。
* * *
案例四
國小 5年級 性別: 男
主述問題:
1、 行為失控。不在乎別人的約束。
2、 上課睡覺,無目的地亂舉手,無法自制。
3、 對所有的功課均無所謂,不在意成績。
4、 家庭作業(yè)拖拖拉拉,寫到三更半夜。
5、 用“不知道”來塘塞所有的“為什么?”的問題。
6、 優(yōu)點方面是:畫圖很好,有天份;善良熱心,如拿保特瓶到校做資源回收。
診斷分析:
1、從ABC至五項的行為可知該生屬于“我不好,你好?”的兒童。
建議事項:
對教師:
1、 利用該生的優(yōu)點培養(yǎng)成就感,以加強“我好的感覺”,消除“我不好”的感覺。
2、 找尋或指導好行為并立即給予欣賞式的贊美,消除“我不好”的感覺。
3、 日后不要再問該生“為什么?”之問題,凡事直接下命令,并態(tài)度堅決地要求奉行。
(待續(xù))@*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