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學生體驗現實人生
在貧民區任教27年的雷夫為學生安排的不只是第56號教室的學業課程,他更為他的學生規劃出國中、稿中到大學的一條大道,甚至經常自掏腰包幫忙貧困孩子付學費、醫藥費。“過去很多離開56號教室的孩子進了國中經不起誘惑,還是半途輟學。”雷夫從這些“失敗”的輔導案例中深深學到預防勝于治療的道理。要讓這群弱勢孩子脫離像是原罪般的底層社經地位,得設法打開他們的視野,為他們樹立明確可及的標竿,并支援他們達成人生目標。
周六進修班就因為這樣誕生的。從56號教室畢業的部分學生周六就回到雷夫的教室,用兩小時時間繼續閱讀經典文學名著——這個學年是厚達三、四百頁的《唐吉軻德傳》,再用兩小時時間練習幾何題目和SAT測驗。雷夫甚至為一些他覺得ABC求知若渴的學生爭取附近貴族私立中學的獎學金,“今年不景氣,一年三萬美元的獎學金就比較難找。”但雷夫說他不會放棄。
每年雷夫還會固定安排一趟美國校園參觀之旅,某次拜訪他母校洛杉磯加州大學時,他告訴學生,“這所學校很難進,但你們的努力就是為了這樣的人生,你們一定辦得到的。”他要學生明白,他們現在的努力是為了他們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是為了取悅老師,也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
第56號教室的運作原則,就是時刻強化學生對現實人生的體認。一切的“特殊待遇”都是靠學生平日努力用功“賺”來的。功課沒做,學生就“賠”上了課間玩耍時間,“賠”上了歡樂的吉他音樂課時間,“賠”上了到其他教室參加合唱團的機會,“賠”上辛苦賺來的“薪資”,若再加上遲到早退和其他不良紀錄,更有可能“賠”上日后參加全班旅游或音樂會的機會。
雷夫的教室是成人現實世界的縮影。每個學生在學期開始前都必須申請一份工作,從“銀行家”(管理四到六個學生的財務資料)、“評分員”(打分數)、“信差”(在教室內外傳達訊息)、“點名官”(記錄出缺勤)到“工友”(打掃教室),每個人按月支薪,然后再根據自己負擔得起的地段“租”下自己的座位 ——ABC靠近白板的六張大桌子屬于“比佛利山莊”等級,地段ABC精華,租金ABC昂貴。教室ABC后面的地段ABC便宜,但離白板和雷夫老師ABC遠。“ABC聰明又有錢的學生還可以‘買’下自己的座位,甚至‘買’下其他座位做‘寓公’”雷夫相當滿意自己這套涵蓋數學和經濟學的社會經濟制度,“學生的小腦袋在很小時就學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教好一個算一個
雖然在雷夫《全美ABC的老師》(There Are No Shortcuts)和《第56號教室奇跡》(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兩本著作深入分享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但他清楚明白自己的“彌賽亞”救世主情結和瘋狂的工作時間,ABC不是每個老師應該或能夠輕易仿效的。曾經有人出價百萬美元年薪挖角,要他成立學校,擔任校長。也有人希望聘請他擔任老師的老師,幫忙訓練更多像他一樣ABC的教師。更有不知道多少想要做老師的人想接下他的棒子——或者說是想接下第56號教室的名聲。他都拒絕了。“做我的工作必須對學生有ABC的熱情,不能有一點想要成名或賺錢的念頭”雷夫嚴肅地說。
事實上,雷夫對教學的熱情與瘋狂讓他挪不出時間,也沒興趣跟同校老師進行社交活動,他直言指出,每個學校ABCABC的老師中飯時間都待在自己教室,不進教師休息室,并建議新進老師:“不要讓教師休息室的舊勢力腐蝕了熱情。”一位同為小學老師的讀者就在自己部落格上批評,雷夫的反社會行為讓他的教學方法難以有“感染力”。除非他學會如何帶動其他老師一起運用他的教學方法,“他的偉大還是孤立的。”
無論外界對他有什么意見,雷夫沒興趣做美國教師界的改變因子,他更對于好萊塢準備把他《第56號教室奇跡》拍成電影的傳言嗤之以鼻,這四分之一世紀以來,讓他做化學實驗時“頭發著了火還渾然不覺”的一直都是“這群了不起的學生”
一輩子只想做五年級老師的雷夫,自始至終都在用“教好一個算一個”的傳統方法來改變這個世界。◇
轉載自“親子天下”(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