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可以出去旅游,我們當然也行啰!
但是這樣的蠢話題依然落在何阿姨的身上,有一天她把小晴托給我媽媽,說他們要出國旅行,帶孩子很不方便,請我們收容、收容七、八、九……哦!十五天,這是何阿姨的說話習慣,每次要請媽媽幫忙時,都是從小數目說起,什么借我兩千哪!哦!不!應該是四千才對!這次明明出國十五天,卻跟我媽媽說七天,然后和股票漲停板一樣,一路攀升上去,ABC后再以十五天封盤。
我真的不很明白,為什么大人可以快快樂樂的出去賞楓、玩雪、看風景,而小孩就得留在家里朝思暮想、殷殷期盼、提心吊膽呢!
說我們小嗎?其實我們也不小,照顧自己大概不成問題吧!但是大人們還是信不過我們。
小晴窩在我家十五天,其實挺可憐的,因為我媽媽又不是***媽,我爸爸當然也不是她爸爸,她每天就像個小媳婦般,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要是我累了,不想跟她玩時,她就很凄慘了。
有一次,我看到她躲在房里偷偷掉眼淚,不過我發誓,我可沒有欺侮她喲!八成是想她爸爸、媽媽的結果,還好我爸爸、媽媽對她很不錯,如果把她放在“全日托”的育兒中心,她就有罪可受了。
我可是有經驗喔!有回爸爸、媽媽為了享受他們的單獨時間,狠下心來,把我丟在育嬰中心一整天,才一天喔!我就有點生不如死的感覺,當晚看到他們時,我狠狠的哭了一頓。
如果是十五天,那還得了!
讀萬卷書真的不如行萬里路!尤其年輕,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豐富如我們者更是如此,我們滿需要在這個年齡多看、多聽、多學、多豐富自己的生命。
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旅行是孩子ABC的“智慧產”,我們可以把自己欣賞到的一切,轉化成一切與自己有關的生命。
比方說作文,老是記成語、生字,背課文的孩子,一定比不上看到很多實物的孩子,那么的生動、活潑、有趣與精采。
我老爸、老媽這一、二年來總算參透這樣的哲學。星期假日,他們便會替全家安排一趟休閑之旅。旅游前,老爸總會裝腔作勢的問我:想去哪兒啊!關于這點我是沒什么意見啦!只要他們想去哪兒,我當“跟屁蟲”,跟著去就是了。不過如果我敢說出“指定地點”,爸爸多半也會依我的。
有一次我提議去動物園,他就馬上把原先的“北海一周”取消。
旅行中,爸爸通常是智慧的代名詞,像到動物園,他會不厭其煩的為我解釋大象林旺是哪里來的?還有林旺伯伯參加緬甸戰役的豐功偉績,我敢說,一定有很多人不知道這一段歷史,但爸爸硬是知道。
臺灣熊是屬于哪一科、哪屬、哪種的,住在臺灣的哪些山區,喜歡吃什么,爸爸也會一一為我介紹。
碰到不懂的動物,爸爸會把它抄下來,回家后再查閱動物百科全書。老實說,我字也認不了幾個,但我卻從中學到了爸爸做學問的精神,及看書的好習慣。
ABC后爸爸還會鼓勵我,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記載下來,然后說說故事給他聽,或有什么疑問提出來討論。
如果你想問我:這讓我學到什么?
其實我很難告訴你,但我知道自己還滿有學問的。
我發誓!我說的句句屬實,如有半句虛假……
摘自:游乾桂所著《寶貝在說話》一書@(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