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訪了黃茵瑜女士。黃茵瑜女士畢業于多倫多大學師范學院,是安省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教育學碩士,在多倫多教育局任職已經有二十一年了,主要從事主流公眾教育(mainstream public education)。精通粵語,國語的黃女士也教授成人英語,有15年之久。
制定一個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表
黃女士直言不諱“你說這邊的生活緊張。是,我承認是緊張。”“家長在這方面也有各種各樣的意見。有些覺得實在管不了,因為大家都要上班,那么就把孩子放在家中,很多的時間去玩電子游戲、看電視,每天就是這樣打發啦。家長也是挺苦惱的。” “但是同時呢,說實在話孩子是你自己的。我是一個教員,我所能給孩子施加的所謂壓力是有限的,說壓力不大恰當。但是想辦法讓孩子做得更好是應該來自父母的,父母應該較多的時間來輔導孩子。”
黃女士建議父母應該與孩子坐下來安排每一天的時間,列一個時間表。出去上學時間之外,可以安排孩子學中文、玩、閱讀、拼寫、每周去圖書館借一周要看的書,或讓子女適當的參與圖書館的活動等等。當然有些孩子需要指導、需要督促。
關于時間表的制定,黃女士建議: 1時間表ABC配合當地的教育;2雖不需要明確幾點幾點孩子要做什么,但內容要現實可行;3及時恰當的表揚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對4、5歲至11、12歲的孩子來說,一方面不會使他們荒廢學過的東西,同時也可以使其有適當的“喘息“的機會。
學習西方精髓 保留優良傳統
當問及孩子言行舉止好像隨著年齡增長更難管教的問題時,黃女士指出,“首先父母在意識中認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 “作為家長首先要看一看我們自己在道德那一方面是不是做好了,做好你才可以教育好孩子。”
“打個比方,孩子在公眾場所大吵大嚷的、跑來跑去的。他是小孩子嘛,他想著玩。玩來玩去,他也忘了是不是能夠這樣子的。但我們家長對于孩子跑來跑去、說話啦、鬧啦,我們自己察覺沒有?如果你自己不察覺,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又比如說,3、4個家庭,大家出去野餐、去玩。大人就坐在那邊聊天了,孩子跑到哪去了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身邊玩了,還是跑到老遠也不知道,這個對洋人來說是非常不能容忍,也不能理解的。更何況孩子之間說一些不該說的話,或有些不該有的舉動,你根本沒法察覺。因為你自己對這些問題都好像不敏感,你也就覺察不到這是個問題。”
黃女士建議家長要先從自身做起,觀察一下洋人家長是怎樣對待孩子的。因為這邊的社會認為孩子應該有良性的、也是各種方面啟發性的發展。相對來說這里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那種時間要比中國大陸、東南亞或其他地區來的華人要多,付出的要多。相互借鑒一下非常有好處。比如洋人帶孩子出去有這樣一種習慣:他先跟孩子說,你要在我能看到你的范圍之內玩,你要離開這個地方,你要同我說。那說了之后,大人說話、聊天的時候,眼睛還是盯著孩子的。不是全神貫注地跟我眼前的人聊天,孩子跑到哪去了也不知道。
“但是我們應不應該像他們那樣放松呢?” 黃女士覺得我們華人ABC的那些個傳統我們應該保留。華人家長要發揮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化優勢,充分利用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教育孩子。例如中國許多歷史、神話、寓言、成語故事等等都帶著中國人美好的道德體現,可以講給孩子聽,使孩子有個參考。恰當的時候可以同孩子討論一下,因為就故事的角度去討論,可以為孩子營造較為輕松的談話氛圍,孩子容易接受。
其次,孩子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說得不好,我們要馬上指出來,馬上給他糾正。
但不要固執于自己的觀念,要多反省自己。多觀察別人,看看別人怎樣教育孩子。
比如洋人注重與孩子的交流,而華人往往把孩子當作不懂事: “你啥都不懂,我比你懂,我說你就得聽,我告訴你這樣你就得這樣做。”
父母與孩子間的心靈溝通
黃女士建議華人要多與孩子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其實進行心靈上的交流,有時候10分鐘就可以解決。一般西人孩子與父親、母親心靈上的交流的時間,如果孩子很小的話,洗澡的時候就可以交流;第二就是吃飯的時間,只要是允許的話;第三他睡覺之前,西人有這樣一種習慣,不管孩子多大,在孩子十一二歲之前,睡覺之前都會給孩子讀故事書,或跟孩子一起念故事書,然后大家聊聊天,一般半個小時,英語說就是品質時間(quality time), 他們認為這種心靈上的交流非常重要。”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其實家長與孩子應該有心靈上的交流,這樣的話,你就不會張口避口就訓他,如果你多聽孩子,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想很多東西的,想很多很多,有些東西你以為他聽了,其實他有很多疑問。如果你養成這種習慣,等他大了,十多歲了,他在社會上碰到的一些問題,大孩子之間存在的那些矛盾,一些疑問,你只要不是和他很熟悉的話,一個字他都不會給你暴露的。他不會說,他知道你會訓他。但只要你同他有心靈上的交流的話,他覺得你是他的朋友,你能夠理解他,他說什么你都不會判斷他、責斥我,make a judgment with me。他只要覺得你是朋友。他會很放心跟你說他的心事 ,這樣你會知道他的問題在哪兒。”
“換句話說,時間多緊,都要把這件事當作是大事。把孩子放在我們這個很忙的時間表、要處理的事情之中,讓孩子跟你一塊做事。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比如去超級市場買菜,這個都是可以跟孩子一起去的,可以同孩子一邊走一邊聊啊,他肯定可以告訴你很多東西的;一個周安排一次與孩子去公園踢踢球;如果有條件,一家人可以一起出游。你可以知道孩子到底對什么感興趣。”
黃女士提醒辛苦了一天的家長,再勞累也要抽時間與孩子聊聊天,切不可往沙發里一躺看電視、看報紙,只顧著自己清閑,而不理會盼了你一天的孩子,錯失了父母親與孩子進行心靈交流的時機。
開學在即,黃女士提醒家長:加拿大的教育不是的責任制,不要將孩子100% 地交給學校,或是交給教育局。黃女士建議家長們要多參與家長會,多支持學校的各項活動,不要以忙或語言障礙為理由推掉,因為這些是ABC基礎的教育活動,也是ABC容易辦到的。另外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參與社區活動,充實孩子的課余生活。(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