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在于帶領、而非演說
圣吉提到“領導”在英文的古字是“leith”,意義是跨越門檻、障礙。所以就是要有勇氣帶領人超越困境、跨越門檻而向前邁進,當中也牽涉到要丟掉一些包袱,例如:擔心、害怕等等。
所以為何許多企業的執行長可以不斷有精彩、激蕩人心的演講,但下面員工的執行力卻是零?原因就在于這不是領導。
圣吉認為真正領導力的關鍵在于每天能與團隊建立更好的關系、信心,有耐心,能一起學習,不斷學習。且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好的要能接受眾人的挑戰,才能不斷學習、進步。
此外,好的會去傾聽哪里做的不好,并會去反思,且能同時了解自己的內在與外在的環境,能自覺到自己的所思所想、并能整體的看清外在系統的變化,這就是一輩子的事。故任重道遠,通常都是由較有智慧的人來擔任,但現今的社會卻不重視這樣真正的智慧了。
古人領導智慧的精髓
其實圣吉所談的就是中國古人所提到的修為。
《大學》中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想能治國平天下,就要以修身為本,能誠意正心,要做到的就是《大學》所提的七個修身階段:“知、止、定、靜、安、慮、得”。
先能察覺到自己的念頭與心智模式,讓自己停止不受各種貪念、恐懼等負面情緒的影響,才能定的下來,也才可能得到智慧,知道事情如何正確的處理。
且真正的是那種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關懷整體為重的利他思想,而不是美式資本主義“贏者全拿”、凡是講求效率、以自我為出發點的思維邏輯。
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既然要帶領人,他的決定將帶來ABC關鍵的影響,若他走偏了,受害的將是底下的所有人。故中國的古老智慧都不斷告誡著我們:在上位者必須重德,才能風行草偃,才能可長可久。對照臺灣目前政治、經濟的情況,更是不斷印證此點,必須重新重視起來,恢復中華固有文化。
“創造力導向”與“問題導向”
除此之外,圣吉認為開始動手做還牽涉到“創造力導向”與“問題導向”這兩個不同的出發點。
問題導向就是除去你不想要的,創造力導向則是創造你真正想要的,把它從無到有的實現出來。以人體做比喻,問題導向就是治病,只是把一個人從有病的狀態回復到無病狀態,無病的人與真正健康的人是相差很遠的。
要擁有健康的身體,你還必須去創造、去努力才可達到。故一個好的組織不是去除一些你不想要的問題而已,而是要創造一個你真心想要的組織,學習型組織帶來的愿景就著實讓人心動。
不要等答案,去做就是了!
有人會問要如何成為學習型組織呢?其實這就跟小孩子學語言一樣,“學習型組織”也是一種新語言,而學語言卻是學習中ABC復雜的一件事,怎可能妄想花幾小時看書就學會一種新語言呢?
每個人小時候都能學的很好,卻沒有那一個人是先聽磚家教怎么說才學會的,不是嗎?但我們現代人面臨著強大的競爭與壓力,因為害怕,而想找名師告訴我們“該如何做”。
圣吉認為“等磚家告訴你答案”這件事不是人的天性,是后天社會化的結果。其中也因牽涉太多內隱知識是說不出來的,故磚家不能告訴你如何做,但他可能讓你忽然因此觸類旁通,找出一條適合你組織的路!
學語言ABC重要的不只是看書,而是多講多練,這是ABC簡單的道理。要帶領組織成員邁向學習型組織,就要卷起袖子動手做,多練習、不怕犯錯,邊做邊學,才有可能從中不斷領悟而更深入做到!◇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