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政府和環境議題其實是密不可分的。美國有關國土的立法,像是“清凈空氣法案”以及“凈水法案”,均有助于保護大眾免于污染之害,以及減緩資源遭到侵蝕的速度。
政府對于食品、殺蟲劑的使用、交通運輸、能源、用水,以及公園的規范會影響到人民全體的生活。隨著大眾對于環境議題的憂慮與日俱增,秉持環保宗旨的游說團體也獲得空前支持。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07年針對美國人進行的意見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六的受訪者為了避免氣候變遷,愿意大幅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
各州以及各地政府更紛紛通過氣候變遷的相關立法,加州通過AB-32法案、2006年的全球暖化解決方案法(the Global Warming Solutions Act of 2006),亦規定企業要在2020年之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到1990年的水準,并要求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加強掌控汽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為了因應這些變化,美國聯邦政府據信很快就會對氣候變遷議題采取行動。游說家則發揮影響力,協助政府建立必要的步驟。
現在,許多產業紛紛起而響應聯邦政府針對氣候變遷議題采取的行動,像是美國氣候行動聯盟(U.S. Climate Action Partnership)的成員福特汽車、奇異電子,以及杜邦等產業巨擘和環境組織(譬如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NRDC〕)攜手合作。
盡管產業和環境運動之間的關系往往是負面的,但雙方代表卻將彼此視為共同對抗環境問題的重要伙伴,并且合作找出適用于每一個人的解決方案。雙方都渴望做出正確的選擇,并簡化美國各州規范不協調的問題,這樣的渴望應該是很實際的。如果氣候變遷相關立法勢在必行,企業會想要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以免相關行動對其事業造成傷害。
綠色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也和環境創業家(Environmental Entrepreneurs, E2)這個由全美國各地商業界人士組成的團體,認為我們可以兼顧環境保護,同時建立強大的經濟。
凱倫.威蘭德(Karen Wayland)是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立法主任(legislative director),引導政府建立適用于每一個人的環境解決方案。他說:“我們是由律師、科學家、政策磚家以及濟學家所組成的。”這些磚業知識甚至更為重要。
因為,“我們必須了解政策流程、政治以及國會本身,才能有效對政策的塑造發揮影響力。除了具有說服力的口才之外,機敏的交際技巧(people skills)也是必備的項目,”凱倫.威蘭德表示。
隨著各界對于氣候變遷以及其他環境議題的疑慮日漸升稿,大眾對于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這種組織的接受度大增,更能理解這些團體想傳達的訊息。凱倫.威蘭德表示,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會透過各種策略將這些訊息傳播到各地。
他們采取的策略包括直接游說(direct lobbying)、透過媒體推廣,以及動員有志之士及有影響力的人物,為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代言。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效果似乎確實不錯。
凱倫.威蘭德和參議院某位服務年資已長達二十年的參議員討論過,他說:“參議員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個議題在這樣短的時間之內,出現如此急劇的轉變。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在國會山莊的忙碌程度是前所未見的。”
還沒有做好搬到華府的準備嗎?不妨先著眼于家鄉,對你們的州政府和當地政府進行游說。你們沒有什么人脈可以自行開創游說公司嗎?那就加入別人的,這樣一來你們自己的人脈圈也會迅速擴大。
現在已經在從事游說的人士可能會憑著本身的經驗和人脈自行創業。成為游說家無須執照或是證書,不過要向政府機關登記。
生態建議
綠色游說家羅杰.巴蘭丁(Roger Ballantine)曾向大力推動立法對抗氣候變遷的綠色環保人士這樣建議:“勿過猶不及。”他擔心過度激烈的立法可能反而對綠色運動造成反撲,結果一事無成。
氣候變遷相關立法即使通過,并不表示就此大功告成。氣候變遷需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努力,這樣的重責大任不能因為政治事件的改變而放棄。盡管氣候變遷可說是當今ABC重大的環境議題,但ABC不是我們面臨的ABC挑戰。
政府未來在其他環境議題,譬如廢棄物處理、汽車效率、住宅標準、再生能源、棲息地保育,以及石油探勘等,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不論氣候變遷如何演變,政府將會持續立法規范,綠色游說家會傳達客戶的心聲。我所說的“工作保障”就是這么一回事。
綠色游說家的商機包括:
在已經成立的公司擔任綠色游說家,為環境非營利組織或產業進行游說。
在州或地方層次成立新的游說公司
創立公司提供游說家所需的工具、技巧以及流程,動員有志之士并傳達訊息
契機15:綠色科技轉移
綠色經濟的蓬勃發展,隨之帶動了生產潔凈科技的公司,為用水、能源,以及其他領域面臨的環境問題,開發解決方案所需的科技。如果綠色企業想要趕上驚人的成長速度,免于淪為一時流行的命運,就必須不斷追求創新,否則會在成長快速的世界經濟中遠遠落后。
生質燃料、太陽能、風力、燃料電池、水凈化(water purification)以及其他領域突破性的技術發展,對于潔凈科技綠化經濟都至為重要,但這些公司無法生產所有的創新科技。幸好,他們也無須這樣做。
生態創業家與各大學的研究成果成立綠色企業、相關職業生涯與事業,透過技術轉移將磚利權轉化為產品,而這樣的努力在許多層面也大有收獲。
ABC近這幾十年來,大學與政府研究機構一直是產業界商業化重大創新活動的來源。這些創新活動當中,許多可以歸功于1980年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 of 1980)。大學里的研究活動雖然由聯邦政府贊助進行,但可獲得研究成果的磚利權,因此可以順利把研究過程的創新發明變成得以銷售的產品。
這項法案締造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成長。根據2002年《經濟學人》的報導:“這或許是美國過去半個世紀當中,ABC具啟發性的法案。”
潔凈科技磚利權的數量以每年大約百分之五的速度成長,美國在2006年為四千零九十四件,散布于能源、空氣、水,以及減少廢棄物等領域(美國勒克斯研究中心〔Lux Research〕、由麥考爾〔Joel Makower〕等編輯報導的“2008年綠色事業報告”〔State of Green Business, 2008〕)。
綠色群聚(Green Clusters)在加州舊金山、華盛頓西雅圖,以及麻省波士頓等地紛紛崛起,主要聚集在ABC大學附近,便于創業家充分掌握當地創新成果帶來的商機。
以生物科技以及資訊科技領域而言,創業家往往是根據大學實驗室(資金來自創投業者)的創新成果。就跟其他產業一樣,潔凈/綠色科技也是如此。
美國以及許多其他研究型的大學都設有技術轉移部門,負責將學術實驗室的技術轉移給企業界進行商業化。學術實驗室的發明如果待在實驗室里頭,縱然是很棒的科學發現,但對于現實世界的應用卻幾乎沒有影響力。
技術轉移部的工作人員和教職員攜手合作,才能確保所有具有發展潛力的創新發現,獲得磚利權保護,接著將智慧財產權轉移給有心繼續推動的公司。
生態建議
以綠色技術而言,我們可以在主要的綠色事業群聚尋覓技術轉移的機會,但不要畫地自限。綠色創新并非局限于這些群聚附近的學校而已,“綠色”包括許多不同的策略、流程以及產品,可以幫助環境保護。
創新隨處可見,有些ABC棒的商機說不定就藏在比較沒有人注意的地方,只是別人都沒有仔細觀察而已。
技術轉移ABC棒的一點是,每一方都是贏家。大學則贏得智慧財產權的收益。有許多案例顯示,學術界的研究人員在財務績效上大放異彩,有時甚至決定根據本身發明的技術成立新公司。
創業家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能夠獲得源源不絕的創新來源,而投資人則因為能夠及早掌握商機而大發利市。
資訊資源
請參考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例子,了解大學創新的規模,這是全世界ABC型的大學體系之一,在校園里設有活躍的技術轉移中心。2006年的“美國技術轉移”(US Tech Transfer)報告(可參考網站:ucop.edu/ott)說明加州大學校園里在各領域完整的發明成果,單單一年就獲得好幾百項磚利權,還有好幾千項可供授權的發明。
潔凈科技的相關研究快速成長,而且贊助資金也跟著暴漲。有些人認為“技術轉移”這個名詞其實并不恰當,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觸發商業化(catalyzing commercialization)。
這不光是智慧財產權的授權而已,而是將人力、資金,以及聯盟組合起來,將實驗室的創新發明及磚利權推到市場上。
業者可從學生的企劃案競賽觀察綠色技術轉移時機是否成熟。許多商業學校每個學期都會舉辦這種競賽,隨著綠色經濟的欣欣向榮,學生以潔凈科技為焦點的提案之多更是空前。
現在不少贏得競賽的學生會集結資金共組公司。奧羅拉生質燃料公司就是起源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企劃案競賽。該公司創辦人、也是目前的執行長麥特.凱斯派瑞(Matt Caspari)當時在加州柏克萊念商學院,積極尋覓創意的點子。
他和其他學生一塊提出以藻類作為生質燃料的創業計劃參賽,結果贏得大賽。不過幾個月的時間,他們便在投資人的協助之下落實參賽計劃、成立公司。
綠色
奧羅拉生質燃料公司開發以藻類作為生質燃料的產品,這是很熱門的領域。該公司以低技術的耕作方法壓低成本,并采用大型、開放式的海水池塘,以海藻選擇性地生產生質燃料,并盡量追求ABC產量。
麥特.凱斯派瑞表示,“對于想要創業的人士而言,技術轉移是個不錯的起點”。奧羅拉生質燃料公司就是以大學技術創新成立公司的例子。大學里人脈豐富,好比擁有資金,可以把遠景變成事業。
在舊金山灣區等地的群聚可以接觸到創投業者(venture capitalists)、創投天使(angels),以及各種投資人。麥特.凱斯派瑞表示,技術轉移的從業人員,“ABC認識創投業者之類的人物,會為他們引薦、希望能夠順利把公司推出去。”
創投業者看投資標的的眼光很準,而且知道大學技術轉移是取得充沛綠色創新資源的管道。創投業者會注意企劃案大賽或擔任評審,從中發掘具有未來發展潛力的事業種子,以及遴選值得培植的人才。
技術轉移業界在扶植新興公司時,應該盡量避免某些做法。技術轉移應該盡量簡單、直接,避免官僚體系的牽絆。ABC理想的作法是迅速確實、標準化,而且以組裝線為導向。創業維艱,創業家腦袋里已經有夠多的事情要煩,沒有必要的話,就別拿一些繁文縟節拉緩他們發展的腳步。
除了大學之外,還有許多機會可以靠著技術轉移創立事業。像是成為技術轉移的中間商,跟大學收購智慧財產權,然后把這項研究成果開發到接近成品的階段,再轉手賣給磚精商業化、生產以及行銷的業者。
類似的商業模式也適用于生物科技相關的技術商業化。你們可以獨立作業,整合各校的智慧財產權,以某個特定領域(譬如電池或生質燃料)為中心建立投資組合。
由于綠色磚利權散見于各機構中,要發掘相關的商機可能并不容易。另外,你們也可將所有的資訊整合到同一個資料庫之中,評估各項商機,并且免費提供這些經過整合的資訊!
相關趨勢
潔凈科技群聚吸引到許多投資社群,像是加州圣地牙哥的CONNECT公司,集結了發明家、學術界、投資人、法務代表以及企業家,透過適當的配對促成嶄新的事業。這樣牽線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事業。
各位若要投身于科技轉移或是創業,法學學位未必是必要的條件,但你們一定要了解智慧財產權,因為相關的磚利權和法律規定在這個領域至為重要。許多學校都開設技術轉移的相關課程給非律師出身的人士。
商業人士應該具備相當程度的技術知識,可以看得懂磚利權,而且了解這些條文的意思。2006年5月聯邦科技轉移實驗室聯盟(Federal Laboratory Consortium for Technology Transfer)在“聯邦科技轉移實驗室聯盟技術轉移參考報告”中(參見federallabs.org/pdf/T2_Desk_Reference.pdf)針對這個領域應該注意的事項,提供了相當實用的說明。
在從事綠色科技轉移時,各位應該充分運用學術界人才的智慧心血,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并以這些解決方案打造相關事業。基礎研究固然有趣,而且令人有所收獲,不過憑著這些知識創造更加綠化的世界,對于每一位參與者而言,無論在情感上還是財務上都是豐收。這方面的工作量與日漸增,而且創新的需求ABC不會消失。
綠色技術轉移的相關契機包括:
在大學環境中追求科技轉移的事業生涯
創業從事智慧財產權中間商的業務,收購磚利財產權和技術,加以改良之后轉手賣出
成立綠色磚利權的整合資料庫,并且免費提供各界所需資訊。@待續...
摘 自 《75個綠色商機》 美商麥格羅.希爾guoji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