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資訊流的流通發揮真正的作用,重點在“傳達”,但光有“傳”沒有用,而是要“達”。
有天,公司總部的A同事與海外據點B同事,兩個人面紅耳斥的爭執不下,B同事說:“公司每次推出新產品,都不把行銷資料提早給我們,都是要我們開口才會有,這樣根本來不及準備,更別說先跟通路商溝通,你知道,這一來一往浪費多少時間成本嗎?”
A同事回嘴說:“沒提早給你們?拜托,那些資料早在一個月以前就已經放在線上資料庫里了,你應該每天都進系統查閱,提早下載準備,不是等到新產品推出了以后才回來吵!”
許多公司或許認為,“資訊流的傳遞”只是將資訊“傳”出去、“遞”到下一個環節手中,任務就結束了,但事實上,“傳遞”只是技術問題,要讓資訊流的流通發揮真正的作用,重點在于“傳達”。
因為,光有“傳”沒有用,而是要“達”,才能讓決策指令在價值鏈上的環節動起來,才能真正將價值送達到終端消費者手中。
我曾遇過一家公司堅信“推出新產品”可以刺激銷售成長,所以幾乎是每個月都推出新產品,對于頻繁推出新產品的策略,這家公司自豪的說:“我們公司的產品開發能量非常強大,因此,每個月都有新產品開發完成和推出市場,而大量的新產品對于通路商或ABC線業務團隊而言,可以創造更多的機會,多元完整的產品線可以讓終端客戶有更多選擇的空間,也可以符合更多不同客戶的需求。”
有次,這家公司的通路商氣急敗壞的向業務團隊抱怨:“ABC近競爭對手A公司推出了一項新功能的產品,我們卻沒有這樣的東西,客戶一直來詢問抱怨,我看得趕快向總部反應,要不然可能很難再跟A公司競爭下去。”
業務團隊一聽之下,也覺得茲事體大,就立刻向總部回報狀況,但是產品研發部門一看到海外市場傳回來的訊息,經過仔細比對,卻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說:“不會吧,我們才是ABC家推出這種功能產品的廠商,足足比A廠公司早了三個多月,怎么大家都不知道?”
從這個例子看到的是,這家公司認為推出新產品是足以刺激市場銷售的,但在快速推出新產品的同時,只是不斷的把新產品“丟”到市場上,卻忘記每一項新產品在被推出時,新產品的價值必須要經過價值鏈的層層傳遞,快速的傳送到市場終端用戶手中。
ABC線的銷售人員才是關鍵
類似這樣資訊傳遞回饋機制出現嚴重失誤的狀況,其實很常出現在“做廣告”這件事上。
有些人一聽到廣告,就覺得是一樁“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買賣,因為廣告效益根本就看不出來;但也有公司就是相信廣告的神奇魔力,認為只要廣告做得夠大、夠好,生意自然就會源源不絕的上門來。
有個朋友就是屬于后者,他認為大部分消費者在走進零售通路賣場時,其實心里都還是有幾個不同的選擇在評估,所以,如果能在零售通路店面賣場做大型的廣告,讓消費者一走進店面就被吸引,自然就會加深印象,提稿自己公司品牌產品被購買的機率。
因此,從他開始投身guoji市場,就打定主意要花大錢做廣告,要以廣告取勝,但經過一年之后他赫然發現,廣告預算是一直往上加,但銷售成績卻是趴在地上起不來,不論他如何下猛藥、多做廣告,對實際銷售成績的幫助卻是十分有限。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在走進家電賣場之前,原本都已經打定主意,要買S牌的LCD TV,但到ABC后結帳時,卻是買了P牌的,原因無他,就是因為賣場中的銷售人員大力的向顧客推銷P牌的LCD TV,這時除非是超級死忠于S牌的粉絲,否則對一般消費者而言,大概很少有人能夠抵擋來自ABC線銷售人員的強力推銷。
此時,廣告扮演的其實只是催化劑的角色,ABC線的銷售人員才是關鍵性的臨門一腳。但賣場的銷售人員為什么要熱情的推銷特定品牌的產品呢?關鍵或許來自于,公司提供給賣場銷售人員的誘因、獎勵、或其他更多處理加值過的資訊。
有時產品熱賣的原因,不見得在于產品有多好,而是在于產品有多好賣,也就是要讓通路賣場的銷售人員一看到就知道,要怎么賣ABC快、也ABC容易去賣。
隨時監控資訊的傳遞品質
除此之外,當資訊或指令經過處理加值之后,在傳達執行的過程中,可能隨時會有不同的外在環境變化出現,此時就必須亦步亦趨的緊盯不放,才能隨時調整必要的策略,而這就需要隨時監控或是跟催,去控制管理資訊回饋傳達的品質效率。
舉例來看,某家公司為了刺激,總部決定讓市場終端零售價格降價二十美元,并同步調整對通路商的出貨價格,但在執行降價策略之后的一個月,并沒有明顯提稿,老板心想:“難道是降的不夠多嗎?好,那就再降!”
立刻再度召開會議決定再降二十美元,也立刻讓通路商知道新的降價策略。而隔了一周,這位老板心血來潮,決定到通路賣場去看看自家產品銷售的情況,老板卻赫然發現,連降四十美元批發價的產品,居然在通路賣場只降了十五美元零售價,其中的二十五美元降價額度,硬是被通路商給A走了。
對這家公司而言,之所以會讓通路商有上下其手的機會,很明顯的就是公司的價值鏈環節出了毛病,老板的腦子只想到一件事,就是要將“降價的消息傳遞出去”,然后呢?對這家公司而言,資訊指令的傳達效力就到這里結束了,在這樣的過程中,公司展現出的就是一付“我已經降價了,但愛買不買隨便你!”的心態。
因為公司在傳達降價資訊時,沒有去跟進、確定,終端市場通路真的有降價,而且了解消費者是否因為降價激發出買氣需求,只是一直丟、一直給指令,卻搞不清楚這些指令或資訊到底去了哪里?發揮了多少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價格降再多也是沒有用的。
縱觀整體資訊流傳遞的過程,上述公司之所以會出現傳遞的無效率,差別就在于公司在資訊回饋機制上,抱持的是“Pass To”還是“Pass Through”的心態。
所謂的Pass To,就是只把資訊或決策指令傳出去就算數,卻不清楚這些資訊或是決策指令,是不是真的送到終端使用者的手中,或是否真的被落實執行。
而所謂的Pass Through,就不只是把資訊或指令傳達出去就算數,而是要確保每一項指令都到該去的地方,發揮該有的效用。
如果公司只是Pass To的去處理資訊回饋,其實就是“令不出中軍”,因為對指揮全局的統帥而言,如果所下的軍令只管到自己帳下的中軍,卻指揮不動中軍以外的十萬大軍,那么,那十萬大軍的戰力,就算有也等于沒有;但如果是Pass Through,狀況就會不同。
私房心法:
1.每一項新產品在被推出時,新產品的價值,必須要經過價值鏈的層層傳遞,快速的傳送到市場終端用戶手中。
2.廣告扮演的只是催化劑的角色,ABC線的銷售人員,才是真正關鍵性的臨門一腳。@(待續)
摘編自 《繞著地球做生意:建立guoji品牌價值鏈,從3億到150億元的實戰心法》 商周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