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般市民假如只有傷風感冒等小毛病,不妨到藥房找注冊藥劑師幫忙,他們可對癥下藥地建議合適的藥物,省卻輪候時間。另外,即使不光顧藥房,注冊藥劑師也可提供任何藥物上的磚業意見,不另收費。
不少市民于診癥時也不會花時間向醫生詢問如何用藥,怕耽誤醫生時間;香港醫院注冊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出,其實市民在得到醫生的處方藥后,可到藥房(法例規定,注冊藥劑師當值的藥房才可配售處方藥物,藥房掛有「Rx」字樣的標誌,所有藥房ABC少需聘有一位注冊藥劑師提供磚業服務)或醫院向注冊藥劑師查詢,他指注冊藥劑師是ABC免費為市民提供磚業意見的醫護人員,不會推銷任何藥物及產品,也不必像到門診一樣須預先登記。市民更可自攜藥物到藥房查詢,例如可向連鎖藥房的注冊藥劑師詢問公立醫院處方藥物。如病人的查詢較深入,在醫管局轄下的醫院,更可與注冊藥劑師入房詳細傾談,注冊藥劑師亦能為病人翻查藥物資料,提供正確資訊。
別輕信售貨員建議
現時英國社區正推廣市民如只屬小毛病如傷風感冒,可直接向社區注冊藥劑師配藥,不必約見醫生;注冊藥劑師可分擔醫生負擔,讓醫生有更多時間料理患重病的病人。當然,如病人的病情不妥,注冊藥劑師會建議病人看醫生,不勉強配處藥物。注冊藥劑師的訓練不比醫生少,須經歷五年訓練及實習,更有治療訓練,因為身體及心理變化可影響藥物吸收。
事實上,往診所求診時,由醫生配方的止痛藥、咳水及止鼻水等感冒藥,在藥房也有相同成藥出售;但要注意的是,有磚治感冒的成藥標榜可一次過治療所有徵狀,但病人未必每次有齊所有徵狀,所以可由注冊藥劑師選擇更針對病情的成藥。治療感冒的ABC方法是多休息,藥物只可紓緩徵狀。病人服藥兩三日后,倘若病情沒有好轉,也應向醫生求診,另外兩歲以下幼童不應服用成藥,而長者及長期病患者也別胡亂服用成藥,恐防引起併發癥。
崔俊明提醒,若到藥房查詢,別聽信售貨員對藥物的解釋,應講明要跟注冊藥劑師會面,并檢查有個人照片的藥劑師執業證書;在藥房當眼處,應有展示駐店藥劑師的牌照及工作時間。香港醫院注冊藥劑師學會副會長蘇曜華便表示,曾見有阿婆拿著公立醫院的藥單到坊間藥房購買福善美(治療骨質疏鬆藥),然后店員卻給她鈣片;雖然鈣片無害,但未能產生療效,更可能延誤治療機會。
注冊藥劑師的磚業範疇非常廣泛,除了西藥,任何藥物包括中藥、維他命藥及補健產品等,也可給予市民磚業意見;如市民同時服用處方藥、中藥及保健產品,也可一併徵詢注冊藥劑師意見。崔俊明早前接受電臺訪問,聽眾致電查詢用藥問題,他發現不少市民對使用藥物的認識不深,如服藥時出現問題便索性停藥,或由入院至出院的用藥方式已改變,但病人仍跟隨舊的服藥方式。當然,也有病人是久病成醫,例如詢問乳癌的預防藥是否只可服用五年等較深入的問題。由此可見,即使病人已與醫生會面,但仍需要注冊藥劑師的意見。
蘇曜華指出,市民對使用藥物的方式常有謬誤,如病情轉好,便自行減少份量或停藥,甚至有「Doctor Shopping」的情況,即因著同一個病情而向多于一位醫生求診,通常理由是和原本的醫生「唔夾」,于是轉換醫生,卻將兩個醫生的處方藥混合服用,以為效果更佳。
不止輕微病癥的病人會擅自混合藥物服用,同一病人須要處理兩個磚科,于用藥上也會帶來問題。崔俊明指出,磚科醫生未必精于運用所有藥物,可能各個磚科只擅長用本科藥物,所以注冊藥劑師的角色便很重要,可幫忙檢查一起服用兩科藥物有否相沖(藥物相互作用)。所謂相沖,即兩只或以上藥物共同使用的話,可能增加藥效,帶來副作用,或令藥效降低,無法達至治療效果。經過注冊藥劑師協調下,才可發揮藥力ABC效用。
一知半解容易闖禍
大多數市民也以為只要把醫生的處方藥悉數服用就行,其實并不盡然。例如部分私營安老院的助護便未能正確分配用藥劑量,或依舊向院友派發舊藥;蘇曜華便發現有私營安老院將鐵丸與鈣片一起派給腎病病人,然而兩者混合服用,鐵丸的效能會降低五成;基于醫生不了解病人的服藥習慣,便無法知悉病人為何沒有得到療效。
雖然市民于生病時ABC時間只想到向醫生求助,然而沒有藥劑師的配合,治療效果并未能發揮到ABC;所以由去年開始,各間醫管局轄下的腫瘤科及藥劑部門已有合作,瑪麗醫院則是先導,由注冊藥劑師為病人講解藥效,甚至結合中藥治療一併解釋,好讓醫生有更多時間診癥。崔俊明強調,注冊藥劑師并不等于配藥員,注冊藥劑師必須核實醫生的處方是否適當,有時醫生揀藥可能出問題,注冊藥劑師可建議換藥或停藥。崔俊明表示,注冊藥劑師的好處是可以給予第三者意見,病人從醫生處取得藥物后,可再向藥劑師查詢。
蘇曜華指出,注用藥劑師可令病人安心,如事先解釋服用某些標靶藥后會有「爛面」的副作用,病人便有心理準備,不會因副作用而感到驚恐。崔俊明曾見有內地人把一顆亞士匹靈分開兩半,給予兒童服用來治療感冒;其實不少市民也一知半解,以為只要讓兒童服用成人的一半劑量藥物就行,然而其實十二歲以下兒童不應服用亞士匹靈,因為此藥可能影響他們的腦部及肝臟,所以有疑問應問清楚注冊藥劑師,而非「靠估」。
(文:王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