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個語言發展的理論,由美國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提出的Nativist Theory認為,孩童的語言是與生俱來的,每人都有一副「語言學習器」(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孩童只要聆聽到其他人發放的訊息,他們就能利用LAD拆解,不單明白該訊息,甚至學懂當中的規律,成為自己的語言。疑問就是在每日嘈雜的環境裏,孩童如何能正確地將相關的語言聯繫至恰當的情境,再將信號輸入至LAD呢?在平日的對話中,語言包含了很多中斷的、猶豫的、重複的,甚至不合文法的語句,單靠LAD可以解讀,進而令孩童掌握語言嗎?
要令孩童更能將接收到的信號準確地與當中的意思作出關聯,用孩子為本的話語(CDS),似乎更能讓孩子通過CDS中,簡化了的語句,所強調話語中的聲音信號及所建立共同磚注,建立自己的語言。當我們說話時,音調、語氣輕重、聲量的大小會隨著溝通的內容隨之而改變。CDS就是將這些變化夸張,由于句子也簡化了,孩童就更能透過這些音韻、詞語和句子之間的停頓提示,將不同的語言元素(詞彙、短句、句子)慢慢在腦袋中建構起來,同時將即時的資料和語言信號作出聯繫。
運用CDS既然能吸引孩童留意成年人的說話,有利成年人和孩童建立共同磚注目標。共同磚注是指孩童能操控自己的磚注力,好能與溝通者集中在同一物件或事件中;若孩童能與成年人建立共同磚注,知道對方所說的是指向哪種事物,加速把語言的信號和目標物確定地配對。研究更指出,若成年人先留意孩童的磚注點,然后在孩童已留意的事情加以描述,孩童的字庫會較那些由家長主導的孩童更豐富。
作者為言語治療師
理工大學言語治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