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癥在短期內可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長遠能增加其他疾病的發病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要改善或預防肌肉饑餓癥,暫時沒有神丹妙藥,ABC重要還得靠自己勤做運動,才可重拾健康。
昔日社會以勞動工作為主,今天人們經常坐在辦公室,缺乏運動,久而久之便出現肌肉饑餓癥這種都市病。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講師舒旭醫師表示,有肌肉饑餓癥的人士,容易感到疲倦或背脊感到痠痛,而且精神狀態欠佳,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力減退的情況。中醫認為,五臟之中,脾主肌肉,如脾臟虛弱,連帶對肌肉帶來影響,同時因為脾臟主宰身體對營養精微的吸收,如營養無法上腦,尚可出現頭暈眼花的癥狀。
除了脾臟與肌肉關係至深,其他與脾臟相關的臟腑若功能欠佳,亦可間接造成影響。舒醫師表示,脾虛與濕氣亦大有關係,特別在香港這個潮濕地方,兩者可互為影響,令癥狀加深。至于胃與脾亦關係密切,若有胃的消化不良,連帶可影響脾臟功能。至于肝是主疏氣的,與消化功能也是密切相關,同時肝還主疏洩情志,由于香港人壓力大,容易造成肝氣不調,不但脾胃會受影響,還可出現情志方面的問題。另一臟腑腎臟為人的先天之本,脾則為后天之本;腎氣不足,亦可令到脾臟虛弱。
此外,肌肉饑餓癥亦可引致肥胖,因為體內新陳代謝減慢,使肌肉形成減少,但由于能量的消耗過少,導致脂肪堆積增加,于是出現所謂的「虛胖」,即胖而無力。而且,這些人士的脂肪多數集中在腹部,手腳仍然纖幼。舒醫師指出,有肌肉饑餓癥者很難瘦身,因為致肥原因是身體代謝出現問題,就算一時能減少脂肪,之后仍會再度出現,單純減少進食份量亦可能幫助不大。
現時肌肉饑餓癥在香港的情況少有統計數據,但舒醫師估計,不少香港人經常伏案或使用電腦,較少體力勞動或做運動,應該很多人都受肌肉饑餓癥困擾。此癥的發病年齡并無明顯界線,不過,年輕人體質較好,一般仍能撐住,而中年或以上人士,因已多年缺乏運動,故癥狀比較明顯。
由于肌肉饑餓癥與缺乏運動大有關係,如一名臥床病人長期沒有進行運動,三個月后已見肌肉饑餓癥的癥狀,而在六個月后不但癥狀加重,并可出現明顯的肌肉萎縮。至于一般文職人士雖然沒有勤加運動,但平日必然有郁動機會,就算上班亦要步行一小段路,所以癥狀只會緩慢出現。
肌肉饑餓癥雖不直接致命,但可帶來很多遺害。舒醫師指這類人士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的危險性會成倍增加,患有骨質疏鬆癥、稿血壓、結腸癌、乳腺癌等疾病的危險性也明顯增加。肌肉與骨骼都要力度的刺激才可生長,所以運動員的肌肉及骨骼都較常人粗壯;而肌肉缺乏力度刺激,即運動量不夠,故有風險帶來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等后遺癥。
如已出現肌肉饑餓癥的表徵,或希望先做預防功夫,ABC重要的補救方法是多做運動。舒醫師指肌肉饑餓癥是全身的問題,應揀可郁動全身的運動,例如跑步、游泳和行山等。如無法每日運動,亦可每日行平路或稍斜的路面來鍛煉。舒醫師提醒,雖然行樓梯亦是運動的一種,但對中年或以上人士來講,他們的關節或有退化問題,故建議只須走平路就好。
不過,已有肌肉饑餓癥的人士,身體未必即時能適應突然做運動的狀態,所以應由少量運動開始,再慢慢逐漸增加運動量,以免因適應不了而無法堅持練習,同時不會令身體出現問題。在生活及工作方面,不要讓自己經常勞累,因為這通常意味著長時間坐著不動,應在工作一陣子后,經常起身活動以作紓緩。
飲食方面,每天能攝取足夠日常及運動所需的營養就行,因為肌肉饑餓癥并非因為營養攝入不足而起,而是身體對吸收營養的能力不足,導致營養穿腸而過。雖然做運動對預防或改善肌肉饑餓癥的功效ABC,惟市民仍可吃補脾益氣食物以作輔助,或多飲類似功效的食療湯水補身。
除了肌肉饑餓癥,近年另一與肌肉有關的疾病肌肉減少癥(Sarcopenia)亦漸受關注。肌肉減少癥是因為人體生理狀況出現退化,令肌肉比例變少;使活動能力、肌耐力及心肺功能等都隨肌肉流失而退化。舒醫師表示,兩種問題都可令肌肉流失,但肌肉減少癥與老化有直接關係,而肌肉饑餓癥則由于缺乏運動而起,就算是年輕人都可以有癥狀出現,而運動是可以阻止肌肉饑餓癥出現的。
免費講座介紹
如對肌肉饑餓癥想知多一點點,可參加由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舉行的免費講座「中醫調理肌肉饑餓癥」。
日期︰11月9日(周六)
時間︰下午三時至四時
地址︰銅鑼灣禮頓道公理堂大樓22樓2201室
報名︰須致電2632 5608或2632 5611留座
撰文︰王家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