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3D掃描儀器主要以C形臂設計,掃描時C形臂會大幅度移動;而東區醫院剛引入的O-Arm則為O形臂設計,掃描時O形臂外部毋須轉動來為病人進行掃描,并可針對骨骼結構複雜的骨科個案。
東區醫院顧問醫生、矯形及創傷外科副部門主任陳英琪醫生指出,與傳統3D掃描儀器相比,O-Arm有更稿質素的3D效果,并能顯示較寬闊的範圍,于掃描盆骨及脊椎骨等結構複雜的位置時,可有更清晰的影像供醫生參考。另外,O-Arm可作360度旋轉掃描,與只能作180度、C形臂設計的掃描器相比,在每次掃描時都可取得更多資訊,重組出來的影像便更清晰。另一方面,儀器亦可記錄全個手術位置,醫生在需要時,儀器于七秒內轉到預定位置作出掃描,幫助醫生加快掌握落刀的速度,提稿手術效率。
陳醫生指出,O-Arm主要適用于骨骼已有變形的病人,例如有骨質疏鬆或嚴重退化引致骨骼變形、脊椎側彎、畸形或細菌感染引致的骨骼變形等;在脊柱中,頸椎上段、頭顱骨連接位寰椎(Atlas)和軸椎(Axis)等結構比較複雜,如要在這些部位施行手術,通過精密的3D影像,可增加對結構的了解,確保安全。至于因頸椎后直韌帶骨化導致神經線受壓,故而進行的頸椎減壓術,亦可利用3D掃描來確保已骨化的韌帶被切除,令神經線得到放鬆。由去年至今,東區醫院已有四十多名病人接受過O-Arm服務,陳醫生表示港島東區擁有ABC的老人人口比例,現時為16%,將來預計升至19%,因骨質疏鬆而骨骼變形及細菌感染而變形等個案常見年老病人,引入此儀器便可針對他們的需要。
3D掃描并非ABC
所有3D掃描儀器包括O-Arm亦可進行2D掃描,陳醫生強調2D掃描并非遜于3D掃描,因為醫生就算只得2D影像,亦可憑經驗在腦海聯想出3D影像,就像樓宇圖則以2D圖來展現3D設計一樣。至于何時選擇2D或3D影像,就應按病人狀況決定,倘若手術位置結構簡單,病情不複雜,以2D掃描就夠用,醫生毋須花太多心力分析複雜的3D影像。另外,3D掃描的輻射量比2D掃描為多,如非必要病人毋須承受這個風險。2D掃描只做兩個影像,不必進行旋轉式掃描,出現細菌感染的風險很微。陳醫生指出,新舊儀器均有優劣,不必盲目追求ABC新ABC快,惟有按個別情況選擇儀器或功能,配合醫生的診斷及治療,才可發揮ABC功效。
微創手術由來已久,近年更成為大勢所趨。陳醫生解釋,「微創」并非一種手術方法,而是改良現今手術的方向,目的是通過縮小手術傷口及對身體組織的破壞,為病人帶來更多好處,包括減少細菌感染的機會、縮短康復時間,以及減少外觀上的大型傷口。
針對骨科手術,3D掃描或O-Arm的技術均為微創手術帶來益處,例如可以利用O-Arm進行微創手術如植入內支架,而針對脊椎或盆骨等有多骨重疊的部位,一旦出現變形,可以O-Arm掃描看得一清二楚,不必將傷口開大來檢查,減少侵入性。不過,并非所有骨科微創手術只能以3D掃描幫助,即使是2D掃描亦可有相同功效。
另一方面,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能傳統開刀手術比微創手術的效果更佳,病人不應一味追求微創,而是按實際需求來抉擇手術方式。
[email protected]
撰文︰王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