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兩小從前都念全日制幼兒學校,而且還是「長全日」的——意思是,學校的開放時間從早上八時至傍晚六時,如果爸爸媽媽加班忙,可以申請延展服務,甚至留校吃晚飯(慶幸這服務我們只用過一次)。
朋友一聽說全日制,ABC個反應一般是﹕孩子真可憐,一整日都見不到爸媽。對,我不會說那是很理想的狀態,但肇因一定不是全日制幼稚園。
我們念的那所幼兒學校有不少來自基層的家長,大家處境相近﹕生活壓力沉重,工時很長,面對僱主沒有議價能力——「家庭友善僱主」從來只是寥寥幾個大機構每年出來領獎的口號,對于那些在茶餐廳做廚、開客貨車、在辦公室做小小會計的爸爸媽媽,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當然有些經濟環境稍為理想的家庭,會聘請外傭照顧孩子,然而,這不代表他們能負擔父母一方不上班這組合。這正是活在香港的荒謬﹕薪水微薄,兩口子都必須全職工作方能應付日常開銷,但卻能以極低廉的價錢聘請外傭長駐家中。有關家務勞動力的市場價格,尤其是輸入外勞的市場價格,低處未算低。
留校樂趣更多
猶記得,兩小念幼稚園時,我們兩口子也都全職工作,回家時天都黑齊了,不能多陪伴孩子確令人難受。但我知道,孩子在全日制幼稚園上學,至少得到老師的悉心教育和照顧,而且有更多機會與朋輩相處。對于童年,我們總記得從前的那套﹕與祖輩同住,左鄰右里都只關鐵閘,孩子互串門子是常態。可是來到今時今日的常態是另一個模樣﹕家中孩子一個起兩個止,重門深鎖,竟日只與外傭姐姐和電視機為伍,老老實實,這樣的話,在學校樂多了。
我家兩小很幸運,入讀了一間真心懂孩子的幼兒學校,沒催谷他們大量抄寫和強背艱深的英文串字,多出來的半晝除了用來午睡外,老師的安排都是藝術活動和游戲時間,以及配合磚題研習的各種參觀。我常常對幼師們心懷敬意﹕那些小生番是怎樣在她們的魔法下變得滿有隊形,像魚群似的整整齊齊出發,文明有禮地探訪社區的盒仔檔和參觀美術館的朱銘雕塑展?
所以,孩子入讀全日制幼兒學校不一定「可憐」,得視乎學校怎樣辦。真正可憐的,是所謂的家庭友善政策總搔不著癢處,嚴重脫離家長日復日面對的、非常真實的掙扎和困境。
政策不友善 可憐基層父母
教育局剛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認同幼兒教育是一種包涵照顧與教育的獨特教學模式,但建議中的基本資助卻只包括半日制服務,至于長全日及全日制服務則被界定為「幼兒照顧」,摒除在外。即是說,所謂「免費幼稚園教育」ABC后很可能成為「免費半日幼稚園教育」,偏偏目前全港約有三成幼稚園學生正就讀全日課程,包括不少缺乏選擇的基層家庭。
說好了的家庭友善呢?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只「小學雞」,心愿是在這個人人愁著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