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點子
慳家父母﹕認清「必需品」「品」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4張)
談到窮養,「慳家」的Korbut與Jacob還有很多點子,即使分別養育五個及三個孩子,爸媽亦無「斷擔挑」!
Korbut與丈夫都認為養育孩子毋須大灑金錢,很多父母眼中的「必需品」,都不過是這個家庭的「品」。「例如嬰兒車對我們來說并非必要,我覺得揹帶更方便,曾經試過要出席一個維時整天的活動,想到用嬰兒車會比較方便,于是便問朋友借。ABC后竟有三個朋友送出二手嬰兒車給我,后來我也把較大的、性能較好的轉贈了一個有需要的朋友。」Korbut說,只要自己愿意跟別人分享,當自己有需要時,別人自然愿意伸出援手。
她的五個孩子甚少買新衣,每個都是穿二手衫;即使出席宴會如朋友邀請女兒們擔任花女,她都會先問朋友有否合適的花女裙,若真的借不到才會買。「我ABC花錢買的,就是全家的家庭裝。」
她表示如此「慳家」,是受其丈夫影響。「Joseph常說,我們只有一個身體,要這么多身外物來做什么?他是一個生活非常簡約的人,我們家中甚少雜物,不需要的,都會轉贈出去。」孩子們亦沒有多余玩具。平時他們會與朋友交換玩具,孩子要玩單車嗎?買一輛已可輪流使用,甚至有時候借給隔壁小朋友玩,「這樣才叫共享資源」。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4張)
同樣地,Jacob三個孩子的大部分用品都是二手貨。原來Jacob在孩子小時候,認識了六至七個持相同理念的家庭。幾個家庭之間會把不再合用的玩具、衣服互相轉贈。
Jacob解釋:「很多時衣服都非常新,只是因為孩子長稿了不再合用,丟掉很可惜。玩具方面,孩子的樂趣其實并不是建立在玩具有多新有多貴,而是玩樂的過程。」他們家連文具基本上都只是用銀行、學校派發的紀念品。
草地生日會 請來賓自備餐具
不過,Korbut笑言,并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像她這樣儉樸,她說,只要自己不介意做一些別人眼中非一般的事情便可。「小朋友開生日會時,我會考慮到維園野餐,還要請來賓帶備自己的餐具,或者由我來預備可循環再用的餐具,之后讓賓客帶回家當『回禮禮物』。」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4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