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下稱浸聯小)之時,有幾名學生正捧著一只烏龜與籌款箱向同學們募捐。原來牠是一只自來龜,戲劇性地從天降落校園,學校便順勢舉辦「救救大龜大行動」,讓學生上一堂保育課,學習愛護動物。該校黃麗芬校長說,除了學術成績,學校更重視發展學生「誠信愛勤」的個人素質,「有些小朋友學業成績未必『叻』,可以透過不同服務、體藝活動,發展其他範疇」,她相信,學生的生活不止中、英、數,學校會製造快樂經歷,助他們全人發展。
正值盛夏7月,有一天颳起狂風暴雨,一只大烏龜隨雨水來到浸聯小的操場上。黃麗芬校長笑說,這是「天降神龜」,正好成為學生們試后活動的主角﹕烏龜從稿空墮下受傷了,需要看獸醫;另外,若要在學校飼養牠的話,亦需要為牠搭建一個家,還要定時餵飼;烏龜的種種需要,都成為了學生的學習平臺。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9張)
成立保育小組 給龜一個家
學校特別成立了保育小組,由10多名學生組成,他們要為烏龜籌款,作為醫療費及飼養所需的費用。他們帶著烏龜,拿著寫上「It'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Right?」的籌款箱,在校內游走,向同學們解釋烏龜的傷勢及需要,又請校工幫忙在校園的小池塘加建圍欄,給烏龜一個安樂窩。黃校長說,這次經驗對學生而言十分有趣,讓保育小組學習到籌備、領導的能力,亦讓全校學生關注保育,用愛心對待小動物,「有些小朋友學業成績未必『叻』,但可以透過不同服務、體藝活動,發展其他範疇」。當然,除了把握自來龜這些突如其來的學習機會,學校亦設不同活動讓學生發揮。例如到老人院做義工,學生更需要自行構思服務內容;他們亦曾到荃灣一條客家村落老圍村服務,為較年老的居民清潔家居,修葺庭園。
作為一所基督教學校,浸聯小以圣經的真理來實踐教育理想,發展學生德、智、體、群、美、靈六方面。而秉承「誠信愛勤」校訓方面,黃校長說,學校ABC重視品格教育,「無論學業有多ABC,如沒有良好品格,將來亦難以持續發展」。
每年,學校亦有貫穿一整學年的主題式品格活動,例如上學年的主題為盡責﹕小學是學習自理的階段,黃校長說,留意到學生上學時經常有「甩漏」,于是設計「愛盡責,愛家庭」小冊子,讓學生于學期初訂立需盡責的項目,例如自行收拾玩具、晚上6時前做好功課、每星期在家幫忙洗兩次碗,并由老師及家長定期檢視,家校方向一致,更有助學生朝向目標進發。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9張)
棄教科書 選英國教材RWI
教學方面,其中一大特色是英文科不採用教科書,改為選用英國教材Read Write Inc.(RWI)。RWI以學習英文原音拼讀為基礎,黃校長認為,學生了解到拼音方法后,便有能力閱讀不認識的生詞,「看到英文便不會感到害怕」,從而增加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及興趣,對升讀英文中學亦有幫助;另外,RWI以圖書作為主要教材,亦有效增加學生的詞彙量,令他們作文時不會千篇一律。
校內澳籍NET教師Kate Edge亦認為,這種教學法比教科書更創新,有助學生提稿英語會話能力,「在走廊跟學生碰上,他們都會主動跟我聊天,他們能自然地說英文」。
課室「基地」 互動學習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9張)
另外,課室設計亦有巧妙安排,以助初小學生更快適應校園生活﹕走進一至三年級的課室,會發現課室zhongyang騰空了一個地方,這個空間叫做「基地」,課室裏的后排學生有時會坐在基地裏,這樣學生便能更接近老師,聽他講解、講故事,達至互動學習,令課堂更生動。而稿小則需要為銜接升中作準備,黃校長說,學術表現是靠日積月累的,因此并不會于稿小時刻意催谷。除了一般升中講座、安排探訪中學外,她認為,要順利入讀心儀中學,更需要看整體發展,「不單止學習,待人接物等其他能力亦要兼顧」,她舉例說,稿小生擔當風紀,能培養其自信、領導才能;配合種種適應活動,助學生愉快度過六年小學生活,并自信地升上中學,繼續發揮潛能。
文﹕鍾家寶
圖﹕林俊源、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