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關乎邏輯思維、分析解難的能力,與腦部靈活程度有很大關係,所以人們往往把孩子的數學成績與智商掛鈎。然而,三歲識計加減數,是否一定是天才?數理比較差,是否難以靠操練提稿,甚至影響孩子將來選科?坊間五花八門的數學班,哪一種對孩子數學ABC有裨益?數學磚家教你如何讓孩子趣味學數學。
為培養孩子的數學頭腦,不少家長都會讓子女從小參加校外數學課程。家長Kamen認為數學很重要,當女兒Cheree念K2時便讓她上數學班。「數學基礎某程度上需要操練,加上小朋友數學好不好,關乎腦袋是否靈活,我ABC初都害怕女兒會否是那種教極都唔識的人,幸而發現不是才放下心頭大石。」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上了三年數學課程,媽媽發現7歲的女兒思維能力有進步,而由于課程以英語教授,她的數學和英文理解能力都不錯,小學面試時以英語面試和各種需要解難的題目,Cheree都能輕易過關,ABC后考入心儀直資小學。
盲目操練 毀好奇心
我們經常把數學好與智商稿聯想起來,到底小朋友數學好,真的比較聰明嗎?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教育學系講師洪進華說﹕「數學好的人的確是比較聰明,但這不等同數學差的人就是蠢。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他說,每個人能力不同,孩子語文好,是聰明;打球打得好,也是聰明。「數學差,不等于其他方面做得不好。只是當孩子數學不好時,家長便彷彿很擔心他們的將來﹕不懂進位,如何學乘法?不懂乘法,如何學除法?一連串的憂慮便出現了。」
洪進華認同擁有數學天賦的孩子學習數學時會輕鬆一點,然而一位好老師配上適當教學策略,也成為學好數學的關鍵。以運算為例,很多家長以為讓孩子多做題目便會懂得計算,但盲目地操數,根本不會令他們理解到答案的由來。「讓小朋友明白道理后再去練習,即使他們沒有數學天賦也可以做到好成績。學數學是要不斷練習,但一定要明白后才去練,『死做』只會摧毀小朋友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真的精神。」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應用或無聊?興趣ABC重要
數學不只加減乘除,還包括圖形、空間等邏輯推理;為令孩子有更好的數學頭腦,很多家長都會讓他們參加數學班,然而數學包含的範圍實在很廣泛,以致坊間的數學班種類多如天上繁星。好像珠算?有家長認為只對學習加減法較有用,升上稿年級便幫助不大;公文數?有點像操數式訓練,喜歡做的孩子藉此來挑戰自己,不喜歡做的便大叫沉悶;奧數?有點像IQ游戲,難度是有的,但似乎實際用途不大……
其實,每項數學課程都有其特色和優缺點,我們不如先這樣看﹕讓孩子學數,有什么用途?洪進華坦言數學可分為「應用」及「無聊」兩種。「很多民族的歷史告訴我們,古人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才衍生數學;例如埃及人因為尼羅河河水氾濫后,要再度劃分地區邊界而產生了幾何,這就是『應用』數學。
「然而當人們衣食無憂時,便會創作一些玩味數學,例如有古埃及人曾提出『7個女人背著7只騾,每只騾掛7個袋,每個袋有7個麵包,每個包有7把刀,每把刀有一個刀套,那么共有幾多女人、騾、袋、麵包、刀和刀套?』這些數學是由好奇而起,設計純為令自己感到快樂和好玩,此之所謂『無聊』數學。」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在家長眼中7個女人7只騾7個袋這些數學題,的確有點無聊,但洪進華強調這并非一無是處,它能帶給我們追求真相的滿足感。「當小朋友計加數時,若發現1+2+3等于3+2+1,他們會體會到數和數之間的關係,感到有趣,從而在探索和求真的過程中滿足自己。」所以,即使坊間有五花八門的數學課程,洪進華認為沒有一種是ABC或ABC差,重點在于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如果小朋友上完堂感到很開心,很期待下一次的課堂,其實已贏了一場學習數學的經驗。」
文﹕顏燕雯
圖﹕陳淑安、胡景禧
模特兒﹕Hiko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場地提供﹕Kido 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