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單幅的“圖像”還不夠,你必須把它變成“影象”,是動態的,串聯的。
描繪事物或情景的重點要擺在“人”的人物刻劃和“景物”的寫景,另外就是因而組成的一個事件(故事)。人物是作文的主角,是故事的主軸;景物是背景,可以襯托故事更生動。
人:首先,在“人”方面,有哪些主要的人物?請注意,短篇作文里人物不宜太多,以免焦點分散。他們有什么相貌、穿著、外表特征?有什么表情?在做什么動作?你有什么感受?
譬如說,賣面的婆婆大約60出頭,長得福福態態,一頭標準的阿婆米粉頭(相貌)。她總是穿著一件黑色長褲、素面襯衫,圍著一條油膩膩的圍裙(穿著),像陀螺一樣的周旋在面攤和客人之間(特征)。她生性開朗總是笑臉迎人,但煮面、切菜時的表情,卻又十分磚注,好像在幫自己的親人下廚一樣(表情)。但每當見到她吃力的蹲下來,洗碗或擦拭額頭上的汗水時(動作),就好像見到自己辛苦的奶奶,這時我好想跟她說:“奶奶,休息一下吧!”(感受)
透過人物刻劃,腦海里賣面的婆婆是不是變成一個影像跑出來了?并且也看到她工作的情景?同時也因而對她產生感情?
景:再者,是“景物”的描述,好像一幅畫不能只有人,沒有背景,所以我們作文時也要將周邊的主要景物描寫出來,但不要描寫過度細碎的景物,以免變得冗長繁瑣。有哪些景物?它們是什么樣子?我們應該將它們視為人來看待,這樣感情才能提稿出來。
譬如:賣面婆婆的攤位就在巷子口的大榕樹底下,設備很簡單,一個煮面的攤子,上面有一個小玻璃柜放著一些鹵味,旁邊擺著幾張老舊的桌椅,坐的時候還會發出吱吱的聲響。每當她翻開鍋蓋的時候,熱騰騰的蒸氣就爭先恐后,一窩蜂的跑出來。尤其冬天時,冷風颼颼的刮著,老榕樹的枝葉隨風擺蕩,這時老婆婆的攤位雖然“家徒四壁”,卻充滿溫暖的感覺。
景物刻劃并非只是呆板的記下看到的景物,更要用感情去重新詮釋它們,譬如這里將桌椅、蒸氣、榕樹用擬人化的方式表現出來,是不是讓人更有親切感呢?
主題敘述(故事):經過五觀摹描,ABC后是“事件”(故事),如果單純只有人和景物,這只是一張靜態的照片,但如果有一個事件,或一段故事,這個照片便會活過來,或變成一場電影,變成動態的。事件并不一定要長篇大論,有時一個小小的回憶或情懷就能勾起別人無限的感懷了。
譬如:賣面的婆婆在兩年前突然收了攤位不再營業,聽媽媽說,她實在太老體力無法負荷,而且眼睛里的一顆青光石已經長得很大了,所以搬去臺北跟兒子一起住。但是她常常跟人提起,她兒子事業也不是很順利,所以每次經過巷子口,我都不禁會想起,她現在過得還好嗎?這時,她煮面時的身影,也總會在眼前又浮現出來,而老榕樹的枝葉,還是同以往一樣,在風中沙沙的說著一些云淡風輕的往事。
你是否有一些值得懷念的老相片?腦海里經常浮現一些影像?或者有什么深刻的記憶?那么,請用人物刻劃、寫景、故事的方式,用文字把它們“連畫”下來吧,題目自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