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立言
年輕世代員工跟上一代主管們的差距很明顯,如何贏得他們的合作,使他們在工作上更投入、表現更好?
根據卡內基訓練與美國研究機構MSW針對Y世代(指1980年代初期,到2000年代初期出生的千禧世代)員工所做的調查,好消息是,年輕世代員工的工作投入度與員工差距不大;壞消息是,他們覺得很重要、卻普遍不認同公司或主管的三大項目是:
工作性質:自己的工作很有意思、也很有價值。
關心照顧:主管在意我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并展現關懷。
溝通品質:主管坦誠、開放,并給我足夠的個人回饋。
有關年輕人對工作性質、與來自主管的關心照顧的看法,下次再跟各位分享我的一些觀察。但針對Y世代員工對溝通品質的要求,讓我想起一個案例:
創新工場執行長李開復過去任職蘋果(Apple)公司時,曾臨危受命接手一個績效不佳的部門,老闆給他一年的時間,如果沒有起色就要裁撤,所有人員一律資遣。他上任后就對團隊精神喊話,「伙伴們!這是我們證明自己的好機會,大家一定要努力沖刺,讓公司對我們部門刮目相看!」
只可惜一年后,業績仍未達預定目標,李開復只好分別約談員工,一一告知公司裁撤部門的決定。ABC后一位員工來見他,聽完壞消息竟勃然大怒:「你應該一開始就知道公司下了ABC后通牒,只給我們一年的時間,卻沒有警告我們,你這樣做證明你根本是個偽君子!」李開復呆住了:「從來沒有人這樣罵我!」也因此學到了慘痛的教訓。
年輕人要求主管要坦誠溝通、甚至是他們評量主管是否值得信任的關鍵,因為他們不玩「一切盡在不言中」,或「只可意會、不可明說」那種溝通的潛規則,只相信言行一致才是真理。但坦承絕不是尖酸刻薄、或責備謾罵,而是面對壞消息或不滿意的表現、主管不要因為怕同仁灰心而刻意掩蓋,讓員工產生不切實際的預期,而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坦誠地把現況與不改進的后果告訴員工,并提供實際的協助幫助來他們恢復績效。
其實,年輕人內心也很在意自己的表現,所以身為主管,還需要經常給他們個人回饋,而不是到忍無可忍了,才找他們來教訓一番。有效的回饋要先談他們有貢獻、有進步的工作表現,然后再跟他們溝通你看到哪些他們可以做的更好的機會點。如果主管用這種模式定期做回饋談話,就跟能贏得Y世代員工的認同與信任,讓他們更愿意在工作上全力以赴。
延伸閱讀 我的主管從來不給回饋,該怎么辦?
黑立言
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企管碩士,現任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執行長。培訓過無數企業的內部主管訓練,嫻熟職場管理與人際關係處理。著有《三明治主管怎么當》《人人需要銷售力》 《但愿你20歲就懂的18件事:大黑小黑有話說》(后兩本著作與黑幼龍合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原文請點此,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