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鏡頭拉回教育現場,談談我的教學生命經驗中所遇到的沖突與抗拒場面。過去三年多在從事弱勢學童教學服務中,過程也曾遇到孩子在課堂上強烈的反抗或沖突場面,這是因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所養成的一些較為負向的生活習慣。舉例來說,我曾教導過一位孩子,孩子的父親平日的口頭禪不離臟話,年幼的孩子在家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也開始模仿。當我問這孩子是否真的理解這些臟話的意義時,孩子其實是根本不了解的。
當教師的教學節奏與孩子原先的學習節奏無法契合時,教學過程自然會有沖突與抗拒。記得有一次,有個孩子因不服管教,用身體沖撞至我身上。回到家中,我面對鏡子看著孩子烙印在自身的黑青印記,我思索的不是趕快明哲保身離開學校,而是在這樣抗拒與沖突的現象中,思考怎樣尋找一個更適合那孩子與我之間的教學節奏。因為我相信,抗拒與沖突是讓教師教學節奏擴張,更趨近孩子學習節奏的關鍵契機。
教育思想家杜威說過:“找到節奏時,就找到了藝術作品的形式。”在教育情境、教學過程中產生抗拒與沖突后,教師能否找到屬于自己和學生間的教學節奏?能否擴張?這便是教師教學藝術形式能否生成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