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張老師問那位學生:“你總是愁眉苦臉的,是不是有什么原因呢?”學生低頭支吾了半天,也講不出所以然來。幾天后,在張老師的鼓勵下,他終于說出原因:他的父母都是工友,收入很有限。國小時曾經因沒有錢參加畢業旅行而被同學取笑。此后,他就變得很自卑,尤其他的便當里面經常沒什么菜,而且鞋子破了還在穿,因此上國中后他就盡量避免和同學交往,以免被瞧不起。
第二天,老師在課堂上,請大家說出讓自己ABC不快樂的事。有人說,被別人誤會時ABC不快樂;有人說,自習課同學吵鬧讓他覺得ABC煩,各說各的,甚至班上家境ABC的兩個人也說不快樂。其中一人說家里雖然有錢,但父母經常不在家,讓他覺得很孤獨、很不快樂;另一人說他的父親是立法委員,連老師都對他另眼相待,使他覺得一直活在父親的光環里,不能像其他同學能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困難,所以他不快樂,有時甚至不想上學。
老師問那兩位學生如果家里一貧如洗,換來父母在家或別人不對他另眼相看,他們愿不愿意?結果兩位同學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愿意!”老師事后再找那位學生,告訴他兩位家境好的同學都愿意過他現有的日子,他還有什么好自卑的呢?
快樂是不分階層與地位的,并非有錢有地位的人就會快樂,沒錢沒地位的人就不快樂。上天并沒有這樣分別,是我們自己在分別。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都應該坦然面對。死后一切都成空,何必被自己框住而痛苦得不能自拔呢?◇